常识和谣言

日期:2022-09-20 10:01:07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关于常识和谣言

1.常识性谣言是什么意思

为何这种“知识性谣言”多次被辟谣,却又屡屡以“科普”的姿态在朋友圈内传播?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吴月娥对此进行了分析。

“朋友圈相比于微博等传播平台,有一些自身的特点更容易为谣言提供‘温床’。”吴月娥说,朋友圈内的信息传播者基本上都是亲朋好友,人们会因为信任亲朋

而盲从,不假思索随手转发。其次,朋友圈是一个半私密的平台,看到的人有限,信息自净能力差,谣言在传播过程中难以被直接“攻破”。另外,“知识性谣言”

涉及的往往是与人们切身相关的话题,大家为了自己和亲朋好友的健康安全,容易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相信伪科学,信手转发。

吴月娥建议,大家面对这一类信息时,首先要用科学理念武装头脑,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传言。如果无法确定真伪,可查询相关的权威资料或咨询专家。另外,要有传播者的责任意识,不要轻易盲从转发,这既是对自己的判断力负责,也是对朋友圈里的好友负责。

2.流言和谣言有什么区别

谣言: 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根据上述定义,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 流言: 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有关某种社会现实问题的不确切消息。

传播的方式一般是口头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在这些方面它与谣言有共同之处,但谣言有故意捏造、恶意攻击、有蛊惑人心的性质,而流言一般不是故意去伤害某人。

某些流言具有消极的作用,甚至引起社会混乱,但它在动机和目的上与谣言是有区别的。故意散布的“流言蜚语”则属谣言的范畴。

流言传播过程有3个特点:①一般化。传播时会遗漏许多具体细节,流失很多信息,使内容变得越来越简略而扼要。

②强调化。某些内容引起听者的注意,留下较深刻印象,因而变得更加突出。

③同化。流言接受者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知识、习惯、态度、兴趣、需要、情绪等主观因素来理解流言的内容,凡是符合他的这些主观状况的,他就会接受下来,同时对各种内容按照他自己认为合乎逻辑的系统加以归纳整理,进一步加工,甚至添加枝节,然后再传播。

所以最初产生的流言到最后可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根据流言产生和传播的动机,可以把它分为4种:①反映社会公众对于某人某事的一种强烈的共同愿望的流言。

②由于对某事物的好奇而产生的流言。③因不安、恐惧而产生的流言。

④为发泄对某人某事的妒忌、憎恨以至敌视情绪而产生的流言。

3.关于大脑,这五个"常识"其实是谣言

人类对脑和它的运作方式有许多误解。

大脑是人身上最惊人的器官。上百万的细胞以某种方式聚集到一起,就产生了思维、感觉和行动——而人之为人,也源于此。

所以,人们对于这个3磅(大约2.4kg)的“大肉块”的工作方式有如此多误解实在不足为奇。以下是二力河蟹总结编辑关于大脑的五个最大的谣言。

谣言一 听莫扎特能让你更聪明 古典音乐——尤其是莫扎特——能够让人更聪明的谣言在过去的20年甚嚣尘上。1998年,佐治亚州州长甚至想要设立基金,给该州每一名新生儿一份免费的古典音乐磁带或 CD。

但事实是,只有非常罕见的数据显示听莫扎特能够让你变聪明。 “莫扎特效应”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在 1993 年,著名杂志《自然》刊发了一篇论文。

该研究由 Frances Rauscher(现在任职于威斯康辛大学)主持,研究发现听10分钟莫扎特奏鸣曲(编号448)的大学生比听放松指令,或什么都不听的学生在空间智力测试中得到了更高的分数(8分)。 但即使在该研究中,效果也非常短暂——10到15分钟后就逐渐消失。

而且听莫扎特也仅对折纸或用铅笔解决迷宫问题之类的空间智力测试中有效。(随后的研究发现给子宫中的小鼠听莫扎特也有类似的、让空间智力提高的效果。)

但是整体来说,寻大夫健康网,某一方面的智力提高并不意味着其他方面也能如此。所以,没有理由认为这能提高人的数学或文字推理能力。

从那时起,人们开展了数十个研究验证古典音乐的效果。一些能够重复最初《自然》杂志所刊登研究的微小效应,但也有些失败了。

一些科学家认为相比于莫扎特的空间结构天赋,实验的结果与乐趣和情绪更相关。并且实验显示其他音乐也有类似的效应。

在2006年一项对10岁和11岁的儿童进行的实验中,Blur 的摇滚音乐比莫扎特的效果更好。 即便如此,对特定莫扎特奏鸣曲的研究现在依然在继续,持续至今。

最近有些研究提示莫扎特对癫痫病人脑电波模式能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谣言二 右脑负责创造思维,左脑负责逻辑思维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称为胼胝体的结构连接。

这种结构导致很多人推测两个半球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其中很多猜测并不正确。

一个健康的大脑总是通过胼胝体连接左右半球、共同工作。现代脑成像技术例如 fMRI 明确证实大脑协同合作。

即使是只涉及到语言、数学和创造的简单任务也跨越了半球,由整个大脑共同完成。 大脑的左右半球只有一个主要区别:右半球控制身体左侧,左半球控制身体右侧。

然而,即使这一点也不是完全固定的。如果一个人受到大脑损伤,健康的部分有时可接管受损部分的功能——甚至是大脑另外半球的区域。

例如,外科医生有时会为了阻止反复剧烈发作的癫痫,切除儿童的半个大脑。一些孩子可能会失去对侧身体的运动能力,但是很多依然能够正常行走和说话——性格也没有什么变化。

(然而,对于为何最初大脑会一分为二也有一些很好的解释——获得更好的整体功能。关于这个,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 Tania Lombrozo 有一个有趣的采访。)

谣言三 你只使用了大脑的10%这个错误说法来源不明、传播范围极广。它的持久传播可能是源于人们内心的渴望——每个人都有未解锁的惊人潜力的世界该是多么美好啊。

现在利用 fMRI 和其他成像技术,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大脑的实际使用情况。他们发现即使在执行非常简单的任务时,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整个大脑都在活动。

梅约诊所(Mayo Clinic)的神经专家 John Henley 在《科学美国人》中解释道:“证据显示你的大脑全天都在100%运转。” 考虑大脑的能耗能给你更直观的认识。

大脑是一个饥饿的器官,占人类消耗冷凉的20%。人类进化出如此大型、高能耗的大脑却没有整个投入使用的话,就太低效了——可能性几乎没有。

这绝对会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谣言四 成年人无法产生新的脑细胞 公平地说,这不仅是一个流行的谣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多数科学家坚定地认为人一旦成年,就不再产生新的脑细胞。

他们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当 1960 年代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者 Joseph Altman 发现成年小鼠能够产生新的脑细胞时,其他研究者置若罔闻。 但是随后这一现象在其他物种中也得到了证实。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成年鸣禽产生新的脑细胞的证据。90年代,在小鼠和猴子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证据。

最终在1998年,科学家发表了一项研究,证明成年人也能够产生新的脑细胞。他们通过向数名患有癌症的志愿者大脑中注射细胞标记物证实了这一点。

在这些病人去世之后,研究者检查了他们的大脑,并在海马区域(负责记忆的关键区域)发现了新生细胞的切实证据。 科学家仍然在研究这些新生细胞的具体功能,以及他们对人类思维的影响。

谣言五 你的记忆准确无误 记忆可能非常不可靠,甚至是当时看来非常鲜明的、高度情感化的记忆(这种记忆常称为“闪光灯记忆”)。我们的记忆常含有错误、空白、错误暗示和近似。

记忆通常随时间衰退。大脑并不是完美的电脑似的数据存储设备,而是易错的肉质器官。

例如,在极其戏剧化的辛普森谋杀案审判【注释1】后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关于如何听到审判裁决的记忆。

4.关于大脑,这五个"常识"其实是谣言

人类对脑和它的运作方式有许多误解。

大脑是人身上最惊人的器官。上百万的细胞以某种方式聚集到一起,就产生了思维、感觉和行动——而人之为人,也源于此。

所以,人们对于这个3磅(大约2.4kg)的“大肉块”的工作方式有如此多误解实在不足为奇。以下是二力河蟹总结编辑关于大脑的五个最大的谣言。

谣言一 听莫扎特能让你更聪明 古典音乐——尤其是莫扎特——能够让人更聪明的谣言在过去的20年甚嚣尘上。1998年,佐治亚州州长甚至想要设立基金,给该州每一名新生儿一份免费的古典音乐磁带或 CD。

但事实是,只有非常罕见的数据显示听莫扎特能够让你变聪明。 “莫扎特效应”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在 1993 年,著名杂志《自然》刊发了一篇论文。

该研究由 Frances Rauscher(现在任职于威斯康辛大学)主持,研究发现听10分钟莫扎特奏鸣曲(编号448)的大学生比听放松指令,或什么都不听的学生在空间智力测试中得到了更高的分数(8分)。 但即使在该研究中,效果也非常短暂——10到15分钟后就逐渐消失。

而且听莫扎特也仅对折纸或用铅笔解决迷宫问题之类的空间智力测试中有效。(随后的研究发现给子宫中的小鼠听莫扎特也有类似的、让空间智力提高的效果。)

但是整体来说,寻大夫健康网,某一方面的智力提高并不意味着其他方面也能如此。所以,没有理由认为这能提高人的数学或文字推理能力。

从那时起,人们开展了数十个研究验证古典音乐的效果。一些能够重复最初《自然》杂志所刊登研究的微小效应,但也有些失败了。

一些科学家认为相比于莫扎特的空间结构天赋,实验的结果与乐趣和情绪更相关。并且实验显示其他音乐也有类似的效应。

在2006年一项对10岁和11岁的儿童进行的实验中,Blur 的摇滚音乐比莫扎特的效果更好。 即便如此,对特定莫扎特奏鸣曲的研究现在依然在继续,持续至今。

最近有些研究提示莫扎特对癫痫病人脑电波模式能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谣言二 右脑负责创造思维,左脑负责逻辑思维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称为胼胝体的结构连接。

这种结构导致很多人推测两个半球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其中很多猜测并不正确。

一个健康的大脑总是通过胼胝体连接左右半球、共同工作。现代脑成像技术例如 fMRI 明确证实大脑协同合作。

即使是只涉及到语言、数学和创造的简单任务也跨越了半球,由整个大脑共同完成。 大脑的左右半球只有一个主要区别:右半球控制身体左侧,左半球控制身体右侧。

然而,即使这一点也不是完全固定的。如果一个人受到大脑损伤,健康的部分有时可接管受损部分的功能——甚至是大脑另外半球的区域。

例如,外科医生有时会为了阻止反复剧烈发作的癫痫,切除儿童的半个大脑。一些孩子可能会失去对侧身体的运动能力,但是很多依然能够正常行走和说话——性格也没有什么变化。

(然而,对于为何最初大脑会一分为二也有一些很好的解释——获得更好的整体功能。关于这个,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 Tania Lombrozo 有一个有趣的采访。)

谣言三 你只使用了大脑的10%这个错误说法来源不明、传播范围极广。它的持久传播可能是源于人们内心的渴望——每个人都有未解锁的惊人潜力的世界该是多么美好啊。

现在利用 fMRI 和其他成像技术,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大脑的实际使用情况。他们发现即使在执行非常简单的任务时,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整个大脑都在活动。

梅约诊所(Mayo Clinic)的神经专家 John Henley 在《科学美国人》中解释道:“证据显示你的大脑全天都在100%运转。” 考虑大脑的能耗能给你更直观的认识。

大脑是一个饥饿的器官,占人类消耗冷凉的20%。人类进化出如此大型、高能耗的大脑却没有整个投入使用的话,就太低效了——可能性几乎没有。

这绝对会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谣言四 成年人无法产生新的脑细胞 公平地说,这不仅是一个流行的谣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多数科学家坚定地认为人一旦成年,就不再产生新的脑细胞。

他们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当 1960 年代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者 Joseph Altman 发现成年小鼠能够产生新的脑细胞时,其他研究者置若罔闻。 但是随后这一现象在其他物种中也得到了证实。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成年鸣禽产生新的脑细胞的证据。90年代,在小鼠和猴子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证据。

最终在1998年,科学家发表了一项研究,证明成年人也能够产生新的脑细胞。他们通过向数名患有癌症的志愿者大脑中注射细胞标记物证实了这一点。

在这些病人去世之后,研究者检查了他们的大脑,并在海马区域(负责记忆的关键区域)发现了新生细胞的切实证据。 科学家仍然在研究这些新生细胞的具体功能,以及他们对人类思维的影响。

谣言五 你的记忆准确无误 记忆可能非常不可靠,甚至是当时看来非常鲜明的、高度情感化的记忆(这种记忆常称为“闪光灯记忆”)。我们的记忆常含有错误、空白、错误暗示和近似。

记忆通常随时间衰退。大脑并不是完美的电脑似的数据存储设备,而是易错的肉质器官。

例如,在极其戏剧化的辛普森谋杀案审判【注释1】后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关于如何听到审判裁决的记忆。

5.2017微信朋友圈当中常见的谣言种类,急用谢谢

首先,不是微信朋友圈的谣言,是整个网络的谣言都是通的,请看以下的分类

网络谣言有哪几种类型?

整个网络空间的谣言大致有四种:

1. 社会安全类谣言,例如下雨之后的“自来水污染”、“有人被淹被电”等,引起社会恐慌;

2. 爱心慈善类谣言,例如“抢孩子”之类,主要是利用网民的同情心;

3. 生活常识类谣言,例如食品安全、养生保健等,瞄准的是网民生活中的“痛点”;

4. 恶意营销类谣言,商家借此事件热度来推销自己的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

为什么网络谣言会一传再传?

5. 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是网络谣言多发的时间,因为,这时候网民一般从自身利害关系出发,喜欢猜测事件进展,最终按自己的逻辑,演绎出虚假信息,发布到网络上,成为谣言源头。

6. 一些网友因为自己的不安全感和宣泄的需求,并未识别就直接转发,使得谣言扩散,造成巨大影响。这是使谣言得以传播的一种心理机制。

6.谣言“终结者”,如何慧眼识谣言

网络时代,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真伪并存、泥沙俱下,即便是被认为文化水平较高的“智者”也难以明察秋毫。那么,如何增强辨谣素质,提高识别和抵制谣言的能力?

清华大学伊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君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民在谣言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只要掌握几种“武器”,就能提高对谣言的辨识能力。

“武器”之一:看信息来源。有些信息来源于道听途说,有些属于个人臆想式的“孤证”;有些媒体发布的信息也没有明确的信息来源,只好标明“网传”,类似信息经过进一步的核实,其可靠性都值得怀疑,不能轻信。

“武器”之二:要善于搜索、比对。一些谣言属于“旧闻翻新”,也就是将老掉牙的“旧闻”虚化了时间、地点重新上传以误导网民;还一些谣言的内容情节离奇,都可以用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将不同的说法进行比对,以判断不同信息的可信度。

“武器”之三:有条件尽量直接核实。对于发布在微博、微信上的“原创内容”,联系到发帖者本人只是举手之劳。对于类似“山东男子电死外星人”这类虚假信息,完全可以通过发布者公布的个人手机号码,与本人及他宣称的“鉴定单位”进行联系、核实。

“武器”之四:多画“问号”,多问几个“为什么”。在面对各种信息时,多在心中画几个“问号”和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貌似“科学”的谣言,需要再了解相关科学知识,或请教有关专家后才能做出判断,不能盲目轻信和随意传播。

参与创立了“谣言终结者”栏目的搜狐新闻中心总监吴晨光分析说,假消息一般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违背常识和逻辑;二是缺失新闻要素,往往只有事件,而时间、地点、人物不明确;三是无消息源,或消息来源不确切、不权威。

互联网上传播最快的是小道消息,这些小道消息多是谣言。对于广大网民来说,拥有一双“慧眼”必不可少,但如果实在难以辨别信息真伪,最起码应该做到不轻信、不乱转,让谣言在自己手中“终结”。

资料来源于:《人人都能成为谣言“终结者”——专家教你“慧眼”识谣言》

7.谣言的特点都有哪些怎么识别

谣言的特点

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有些流言在传播中,常常变样,这一方面是接受者和传播者的记忆错误所致,更重要的是各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加上自己的主观色彩。

另一种看法认为,在中文语义中“谣言”更具有贬义性,往往不是依据事实,而是凭空想象或根据主观意愿刻意编造的传言,制造这种传言的行为被称作“造谣”,传播这种传言的行为被称为“传谣”。由于谣言产生的根基不是以事实为依据,其真实性无从谈起,谣言往往会被真实的信息所揭露。

谣言怎么识别

1、要核实信息来源。在看到某篇特别耸人听闻的信息时,不要着急相信,先注意一下消息来源是否权威可靠,发消息人能否为所发的消息负责,如果来源仅仅是来自个人的博文或QQ群里的传播,而非主流媒体,其作为谣言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2、要多做冷静分析。针对某个事件仔细推敲其的可行性和可信度,用理智去看待问题。

3、要增强责任感。网络谣言固然可怕,但每一名网民都是网络构成的主体,都应该有责任意识。为自己在网上所说的每一句话,传播的每一条消息负责,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关系到整个互联网大环境的纯净,网络谣言也会随之减少。

4、要有一定的科学、法律、社会常识,提高“免疫力”。比如,传言说吃“转基因”食物会被“转基因”。运用高中生物学知识可知,我们食入的食物,最终被消化为氨基酸等小分子才能被吸收,之后在体内重组成构成人体的肌肉等物质,所以不能吸收“转基因”。

5、对网上疯狂煽情、口水四溅,感叹号密集的,有“是某某人就顶”之类话的,要十分警惕其真实性,因为真相的力量足够强大,不需要煽情。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