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常识

日期:2022-09-24 10:01:02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关于微观经济常识

1. 用经济学常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小论文、一千多字的、、、跪求字数

很多想了解经济学的人们都有一种苦恼,就是现在的经济学有太多的数学公式,尤其是高等数学的普遍应用,更使得经济学远离平民.按理说经济学就是要能够明白无误地解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经济现象,但是,一定要把它用高等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大概有两个动机:一是要显示自己学问的高深;二是存心不让普通的读者看懂.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对于具体经济问题的理论研究和阐述,确实需要科学的工具,但是如果是向普通的读者讲解经济学原理,那就应该像《经济学演义》那样,尽可能避开数学的表达方式. 无论如何,能够把过去我们认为高深的学问用通俗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在当今这个时代也算是创新了.学者们真的愿意摘下眼镜,脱了长衫,为我们写一些平民化的东西,也就很难能可贵了【 石油 】 自从海湾战争结束后,石油的价格就在不停的上涨,从战前的每桶15$到战后的42$,再后来一直到2008年突破100美元大关.石油的价格伴随着我们90后一起成长,在这段成长历程上参杂着许多经济学知识…… 1、由于石油的价格在不断上涨,汽车的价格不得不不断下跌,因为石油和汽车是互补商品,汽油价格上涨人们减少了对汽油的需求量,即减少了对大排量汽车的使用,而汽车生产商为了让消费者购买汽车,只能选择降价处理.既体现了企业的权衡取舍,也体现了消费者的权衡取舍. 2、在石油价格上涨、汽车价格下跌的过程中,电动车、自行车等无需使用石油的交通工具和小型节油汽车的价格再慢慢攀升,这是因为这类交通工具与大排量汽车互为替代商品,人们在减少对大排量汽车使用的同时增加了对它们的使用. 3、由于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石油的使用急剧上升,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深,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光污染等各类污染在侵食我们的地球,终于在冰川融化的时候人们想起了保护,于是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努力地保护环境.其中,我国首先在海南省进行了燃油税改革的试行,试行结束后发现效果明显,于是2009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燃油税的改革提高了汽油、柴油等的价格,利用它们价格的升高减少人们对它们的使用,既体现了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也体现了经济学中的平等----多用多给,少用少给.验证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中第7页的“许多政策改变了人们面临的成本或利益”.二、经济体制 我国从建国直到1978年,一直采取的是中央计划经济,由国家计划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分配给谁.1978年后,我国实行了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旨在当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当市场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失灵时,政府就利用政府职能,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这充分体现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中第一篇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和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2. 经济学常识是指哪些

⒈商品和商品经济 本部分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由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三部分内容组成。

商品包括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包括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规律包括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把握商品概念还要注意物品和商品转换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除了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定义外,还要明确它们与商品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的非本质属性,因此,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因此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含义不同;同商品的关系不同,在交换过程中二者必须分离,不能兼得,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使用价值,必须让渡价值;它们的统一表现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主要是考查使用价值、价值、商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当前企业要面向市场、重视产品质量,其经济学依据也在这里。

商品的价值量涉及三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这三对关系是复习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一定要彻底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如同商品、价值等概念,都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对于货币的职能,重点把握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要把握:为什么;表现形式,价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流通手段要把握:商品流通:表现形式,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的区别。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需要储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现象、原因、影响、对策以及纸币的发行规律等。 关于价值规律,重点把握价值、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区分决定和影响作用的不同,还需要把握其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交易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内容。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都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直接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部分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两部分内容组成,具体包括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的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 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把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区分公有制与所有制、公有与国有、主导与主体三对概念,虽都是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创新,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其中,我国的分配制度也根据十六大精神有所更新: (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要掌握其各点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于我们观察市场经济中的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要能够记忆、理解和应用,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以后, 对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家宏观调控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是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手段。

教材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进行了修改,复习时学生也要注意。 3.企业和经营者 本部分由企业是巾-场的主体和企业的经营者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 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关于企业这一知识点,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在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关系上出现偏差: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是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不要误 解为只有企业才是市场主体;正确理解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不要把法人代表误认为“法人”。 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不同点和共同点,股票价格的公式在教材中虽然是以小字出现的,也要认真阅读,弄清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

要侧重从国企改革的角度去把握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包括改革的重要性、方向、方针、改革进程发展的情况等。另外,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专门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对它的主要职责要有所了解。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上,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把握;宏观上需要进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微观上除了教材所说一靠技术、二靠管理以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如 扩大规模、面向市场、名牌战略、搞好服务、正当竞争、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等。 关于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基础知识上要把握企业经。

3.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分析日常生活

用均衡原理来描述谷贱伤农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了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分析方式也已经由最初的定性分析过度到定量分析.初学《宏微观经济学》教程,密密麻麻的数学模型和推导让我这样的初学经济学的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其实经济学来自生活,经济学的原理渗透了日常生活、生产的每个角落,经济学原理能够在生活中广泛地运用.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的法则.比如商品的价格问题,就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企业生产成本、盈利问题紧密相关.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大,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小;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小,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大.而“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这么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可以用弹性原理加以解释.”弹性理论正是要说明价格的变动比率和需求量的变动比率之间的关系.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对企业来说是销售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即 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 即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为:Ed=(△Q÷Q)╱(△P÷P) =[(Q2—Q1)╱Q1]÷[(P2—P1)╱P1] 它所表明的是:当价格上升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减少的百分数,或者当价格下降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数.当│Ed │1时,称需求是富有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它的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价格变动所引起总收益的变动情况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总收益等于价格乘销售量,价格的变动引起了需求量的变动,从而就引起了销售量的变动.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所以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量的变动是不同的,总收益的变动也就不同.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则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增加;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减少.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每公斤2元,销售量为1000公斤,该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为2.5.如果该商品降价至每公斤1.8元,总收益情况如何变化?已知:P1=2 Q1=1000 Ed=2.5 P2=1.8,设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为X.则由Ed=[(Q2—Q1)÷Q1]÷[(P2—P1)÷P1] 2.5=X*2.0÷(1.8—2.0) 得X=0.25,即价格下降后销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0.25)=1250公斤.总收益情况:TR1=P1*Q1=2*1000=2000元 TR2=P2*Q2=1.8*1250=2250元 TR2—TR1=250元.所以降价后商品的总收益增加了250元.这就是富有弹性的商品“薄利多销”的原因所在.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则情况相反.如香烟的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因为上了瘾的烟客不会在乎价格的高低,所以价格的高低对香烟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再如: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丰收了,由于粮价的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也就是说,人们不因为粮食便宜而多吃粮食,由于丰收了而造成粮价下跌,并不会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从而总收益减少,农民蒙受损失.不仅如此,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弹性也小,也就是说,人们收入提高了并不因此而增加粮食的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时期出现把粮食和农产品毁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于粮食这种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降价不会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会减少总收益,所以资本家把这些农产品毁掉反而会减少损失.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学习到更多类似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应用了的经济学规律,并且我们可以应用这些规律解析其中的深层原因。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