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薪金支出税前扣 (除及申报说明)

日期:2022-10-21 18:03:15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小编整理工资薪金支出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解析大全,帮助财务人员更好的办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

  基本原则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

  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

  前款所称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该规定强调合理二字,关注发生二字,下面我们来仔细看一看到底该怎样理解?

  何为合理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释义》第三十四条规定:

  准予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支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二、工资薪金的发放对象是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

  三、工资薪金的标准应该限于合理的范围和幅度。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规定:

  一、关于合理工资薪金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所称的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可按以下原则掌握:

  (一)企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

  (二)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

  (三)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

  (四)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

  (五)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

  何为发生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释义》第三十四条规定:

  准予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支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必须是企业实际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这一点强调的是,作为企业税前扣除项目的工资薪金支出,应该是企业已经实际支付给其职工的那部分工资薪金支出,尚未支付的所谓应付工资薪金支出,不能在其未支付的这个纳税年度内扣除,只有等到实际发生后,才准予税前扣除。

  再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等支出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34号)第二条:企业年度汇算清缴结束前支付汇缴年度工资薪金税前扣除问题,企业在年度汇算清缴结束前向员工实际支付的已预提汇缴年度工资薪金,准予在汇缴年度按规定扣除。的规定,可以看出:

  企业当年已计提但年末未实际发放(汇算清缴前仍未支付)的工资薪金不论在哪个会计科目核算,均不能在未支付的纳税年度扣除,待实际发放后,可在发放年度税前扣除;如果在汇算清缴结束前实际发放了,应在汇算清缴时补充提供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可以在汇算清缴的所属年度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否则预提的职工工资薪金属于时间性差异,在汇缴年度应做纳税调增处理。

  允许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总额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规定:

  二、关于工资薪金总额问题

  (1)非国有性质的企业,工资薪金总额,是指企业按照合理性确认原则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2)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等支出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34号)第一条规定:

  一、企业福利性补贴支出税前扣除问题

  列入企业员工工资薪金制度、固定与工资薪金一起发放的福利性补贴,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第一条规定的,可作为企业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按规定在税前扣除。

  不能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福利性补贴,应作为国税函〔2009〕3号文件第三条规定的职工福利费,按规定计算限额税前扣除。

  综上,允许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总额是企业按照合理性确认原则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列入企业员工工资薪金制度、固定与工资薪金一起发放的福利性补贴,符合规定的,比如交通费、通讯费、取暖费、降温费等,可作为企业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按规定在税前扣除。

  劳务派遣人员工资薪金如何税前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等支出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34号)第三条规定:

  三、企业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支出税前扣除问题

  企业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所实际发生的费用,应分两种情况按规定在税前扣除:按照协议(合同)约定直接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费用,应作为劳务费支出;直接支付给员工个人的费用,应作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其中属于工资薪金支出的费用,准予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的基数,作为计算其他各项相关费用扣除的依据。

  根据上述规定,主要看合同约定:一是直接支付给劳务公司的费用,应作为劳务费支出,不得计入工资薪金总额的基数;二是直接支付给员工个人的费用,应作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其中属于工资薪金支出的费用,准予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的基数。

  季节工、临时工、实习生 工资薪金如何税前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第一条规定:

  企业因雇用季节工、临时工、实习生、返聘离退休人员以及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所实际发生的费用,应区分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并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其中属于工资薪金支出的,准予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的基数,作为计算其他各项相关费用扣除的依据。(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34号的规定执行)

  工资薪金与劳务报酬两者如何区分?

  1、工资、薪金所得是属于非独立个人劳务活动,即在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中任职、受雇而得到的报酬;

  2、劳务报酬所得是个人独立从事各种技艺、提供各项劳务取得的报酬。

  3、工资薪金与劳务报酬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后者则不存在这种关系。

  根据上述规定,主要看员工是否与企业存在雇佣关系,如果是雇用季节工、临时工、实习生、返聘离退休人员所实际发生的费用,应区分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并按税法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股权激励是否作为工薪税前扣除

  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以下简称激励对象)进行的长期性激励。

  股权激励实行方式包括授予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

  限制性股票,是指激励对象按照股权激励计划规定的条件,从上市公司获得的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

  股票期权,是指上市公司按照股权激励计划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我国居民企业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8号)第二条规定:

  (一)对股权激励计划实行后立即可以行权的,上市公司可以根据实际行权时该股票的公允价格与激励对象实际行权支付价格的差额和数量,计算确定作为当年上市公司工资薪金支出,依照税法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二)对股权激励计划实行后,需待一定服务年限或者达到规定业绩条件(以下简称等待期)方可行权的。上市公司等待期内会计上计算确认的相关成本费用,不得在对应年度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在股权激励计划可行权后,上市公司方可根据该股票实际行权时的公允价格与当年激励对象实际行权支付价格的差额及数量,计算确定作为当年上市公司工资薪金支出,依照税法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三)本条所指股票实际行权时的公允价格,以实际行权日该股票的收盘价格确定。

  根据上述文件,可以理解:

  1. 对股权激励计划实行后立即可以行权的,用差价计算工资薪金支出,依法税前扣除。

  计算公式:工资薪金支出=(实际行权时该股票的公允价格-激励对象实际行权支付价格)×数量

  2. 达到条件才可行权的,等待期内会计上计算确认的相关成本费用,不得在对应年度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等可行权后,才可以计算工资薪金支出并依照税法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计算公式:工资薪金支出=(实际行权时该股票的公允价格-当年激励对象实际行权支付价格)×数量

  (股票实际行权时的公允价格,以实际行权日该股票的收盘价格确定。在我国境外上市的居民企业和非上市公司,凡比照《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职工股权激励计划,且在企业会计处理上,也按我国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的,其股权激励计划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可以按照上述规定执行。)

  举例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为例,假设a公司为一上市公司,20×2年1月1日,公司向其200名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00股股票期权,这些职员从20×2年1月1日起在该公司连续服务3年,即可以4元每股的价格购买100股a公司股票。公司估计该期权在授予日的公允价格为15元。从授予日起的三年时间内,共有45名职员离开a公司。假设全部155名职员都在20×5年12月31日行权,a公司股份面值为1元,行权日的公允价值为10元。

  计算过程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金额=(职工实际行权时该股票的公允价格 - 职工实际支付价格)×行权数量

  即:(10-4)×155×100=93000

  因此,a公司可以在职工实际行权时,允许当年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93000元。

  安置残疾人就业工薪加计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规定:

  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六条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二)项所称企业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残疾人员的范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有关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二)项所称企业安置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的加计扣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安置残疾人员就业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70号)规定:

  一、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

  企业就支付给残疾职工的工资,在进行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时,允许据实计算扣除;在年度终了进行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和汇算清缴时,再依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二、残疾人员的范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有关规定。

  三、企业享受安置残疾职工工资100%加计扣除应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一)依法与安置的每位残疾人签订了1年以上(含1年)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并且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在企业实际上岗工作。

  (二)为安置的每位残疾人按月足额缴纳了企业所在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

  (三)定期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实际支付了不低于企业所在区县适用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

  (四)具备安置残疾人上岗工作的基本设施。

  根据上述规定,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按照实际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

  离职补偿金税前扣除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

  辞退福利,是指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职工的补偿。

  从经济属性上看,辞退福利虽然属于职工薪酬,但实际属于辞退过程中用工单位支付的违约金。对于满足负债确认条件的所有辞退福利,不管是哪个部门的,借方均应当计入管理费用科目。由于被辞退的职工不再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因此,对于所有辞退福利均应于辞退计划满足负债确认条件的当期一次计入费用,不计入资产成本。贷方是应付职工薪酬,从性质上说,这里的应付职工薪酬应当是或有事项准则中所说的预计负债,但是会计处理应该通过应付职工薪酬。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第八条规定:

  关于税前扣除规定与企业实际会计处理之间的协调问题: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企业依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并实际在财务会计处理上已确认的支出,凡没有超过《企业所得税法》和有关税收法规规定的税前扣除范围和标准的,可按企业实际会计处理确认的支出,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华为集团内部人员调动离职补偿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税总函〔2015〕299号)规定:

  离职补偿事项的税务处理要按照据实扣除原则,待职工从企业离职并实际领取离职补偿费后,企业可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综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工资薪金列举不包括员工辞退福利,并且被辞退员工已经不是任职或者受雇。离职补偿金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在税前扣除,不能作为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的计提基数。税会差异如下:

  对于在职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末以后十二个月内不能完全支付的辞退福利,会计上规定,企业应当选择恰当的折现率,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计人当期损益;税法上则要求,只有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费用才可以在税前扣除,不考虑折现问题,对于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而预计的辞退福利,不可以在税前扣除,从而形成了负债的暂时性差异,应当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工资薪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表如何填写

  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第1行一、工资薪金支出:填报纳税人本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及其会计核算、纳税调整等金额,具体如下:

  (1)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金额。

  (2)第2列实际发生额:分析填报纳税人应付职工薪酬会计科目借方发生额(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

  (3)第5列税收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按照第1列和第2列分析填报。

  (4)第6列纳税调整金额:填报第1-5列金额。

  2.第2行股权激励:适用于执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126号)的纳税人填报,具体如下:

  (1)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职工股权激励计划,会计核算计入成本费用的金额。

  (2)第2列实际发生额:填报纳税人根据本年实际行权时股权的公允价格与激励对象实际行权支付价格的差额和数量计算确定的金额。

  (3)第5列税收金额:填报行权时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按第2列金额填报。

  (4)第6列纳税调整金额:填报第1-5列金额。

  3.第3行二、职工福利费支出:填报纳税人本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及其会计核算、纳税调整等金额,具体如下:

  (1)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福利费的金额。

  (2)第2列实际发生额:分析填报纳税人应付职工薪酬会计科目下的职工福利费实际发生额。

  (3)第3列税收规定扣除率:填报税收规定的扣除比例。

  (4)第5列税收金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按第1行第5列工资薪金支出税收金额×税收规定扣除率与第1列、第2列三者孰小值填报。

  (5)第6列纳税调整金额:填报第1-5列金额。

  4.第4行三、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填报第5行金额或者第5+6行金额。

  5.第5行按税收规定比例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适用于按照税收规定职工教育经费按比例税前扣除的纳税人填报,填报纳税人本年度发生的按税收规定比例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及其会计核算、纳税调整等金额,具体如下:

  (1)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计入成本费用的按税收规定比例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金额,不包括第6行按税收规定全额扣除的职工培训费用金额。

  (2)第2列实际发生额:分析填报纳税人应付职工薪酬会计科目下的职工教育经费实际发生额,不包括第6行按税收规定全额扣除的职工培训费用金额。

  (3)第3列税收规定扣除率:填报税收规定的扣除比例。

  (4)第4列以前年度累计结转扣除额:填报纳税人以前年度累计结转准予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余额。

  (5)第5列税收金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不包括第6行按税收规定全额扣除的职工培训费用金额),按第1行第5列工资薪金支出税收金额×税收规定扣除率与第2+4列的孰小值填报。

  (6)第6列纳税调整金额:填报第1-5列金额。

  (7)第7列累计结转以后年度扣除额:填报第2+4-5列金额。

  6.第6行按税收规定全额扣除的职工培训费用:适用于按照税收规定职工培训费用允许全额税前扣除的纳税人填报,填报纳税人本年度发生的按税收规定全额扣除的职工培训费用及其会计核算、纳税调整等金额,具体如下:

  (1)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计入成本费用的按税收规定全额扣除的职工培训费用金额。

  (2)第2列实际发生额:分析填报纳税人应付职工薪酬会计科目下的职工教育经费本年实际发生额中可全额扣除的职工培训费用金额。

  (3)第3列税收规定扣除率:填报税收规定的扣除比例(100%)。

  (4)第5列税收金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按第2列金额填报。

  (5)第6列纳税调整金额:填报第1-5列金额。

  7.第7行四、工会经费支出:填报纳税人本年度拨缴工会经费及其会计核算、纳税调整等金额,具体如下:

  (1)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计入成本费用的工会经费支出金额。

  (2)第2列实际发生额:分析填报纳税人应付职工薪酬会计科目下的工会经费本年实际发生额。

  (3)第3列税收规定扣除率:填报税收规定的扣除比例。

  (4)第5列税收金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按第1行第5列工资薪金支出税收金额×税收规定扣除率与第1列、第2列三者孰小值填报。

  (5)第6列纳税调整金额:填报第1-5列金额。

  8.第8行五、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填报纳税人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社会保险费及其会计核算、纳税调整等金额,具体如下:

  (1)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的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的金额。

  (2)第2列实际发生额:分析填报纳税人应付职工薪酬会计科目下的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本年实际发生额。

  (3)第5列税收金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的金额,按纳税人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计算的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的金额、第1列及第2列孰小值填报。

  (4)第6列纳税调整金额:填报第1-5列金额。

  9.第9行六、住房公积金:填报纳税人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及其会计核算、纳税调整等金额,具体如下:

  (1)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的住房公积金金额。

  (2)第2列实际发生额:分析填报纳税人应付职工薪酬会计科目下的住房公积金本年实际发生额。

  (3)第5列税收金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住房公积金金额,按纳税人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计算的住房公积金金额、第1列及第2列三者孰小值填报。

  (4)第6列纳税调整金额:填报第1-5列金额。

  10.第10行七、补充养老保险:填报纳税人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及其会计核算、纳税调整等金额,具体如下:

  (1)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的补充养老保险金额。

  (2)第2列实际发生额:分析填报纳税人应付职工薪酬会计科目下的补充养老保险本年实际发生额。

  (3)第3列税收规定扣除率:填报税收规定的扣除比例。

  (4)第5列税收金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补充养老保险的金额,按第1行第5列工资薪金支出税收金额×税收规定扣除率与第1列、第2列三者孰小值填报。

  (5)第6列纳税调整金额:填报第1-5列金额。

  11.第11行八、补充医疗保险:填报纳税人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医疗保险费及其会计核算、纳税调整等金额,具体如下:

  (1)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的补充医疗保险金额。

  (2)第2列实际发生额:分析填报纳税人应付职工薪酬会计科目下的补充医疗保险本年实际发生额。

  (3)第3列税收规定扣除率:填报税收规定的扣除比例。

  (4)第5列税收金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补充医疗保险的金额,按第1行第5列工资薪金支出税收金额×税收规定扣除率与第1列、第2列三者孰小值填报。

  (5)第6列纳税调整金额:填报第1-5列金额。

  12.第12行九、其他:填报其他职工薪酬的金额及其会计核算、纳税调整等金额。

  13.第13行合计:填报第1+3+4+7+8+9+10+11+12行金额。

  本文由品税阁太阳雨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2008年的解读

工资薪金税前扣除政策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职工工资、薪金,准予在税前扣除。职工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与其有雇佣关系的员工的所有现金或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1.工资、薪金支出的构成。1989年国家统计局第1号令《关于职工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将企业工资总额分为6个部分。

  (1)计时工资。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包括地区生活补贴)和工作时间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主要包括:①对已做工作按计时标准支付的工资;②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基础工资和职位(岗位)工资;③新参加工作职工的见习工资(学徒生活费)等。

  (2)计件工资。指对已做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主要包括:①实行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限额计件、定额计件等工资制,按劳动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准的定额和计件单价支付的工资;②按工作任务包干方法支付的工资。

  (3)奖金。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如生产奖,包括超产奖、质量奖、安全奖、考核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奖、提前竣工奖、外轮速遣奖、年终奖、劳动分红等;劳动竞赛奖,包括发给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的各种奖金和实物奖励等。

  (4)津贴和补贴。津贴和补贴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的物价补贴。津贴,包括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如高空津贴、井下津贴等),保健津贴,技术性津贴(如工人技校教师津贴),工龄津贴及其他津贴(如直接支付给伙食津贴、合同制职工工资性补贴及书报费等)。

  (5)加班加点工资。加班加点工资指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加点工资。

  (6)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包括:①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婚丧假、探亲假、事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和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计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②附加工资、保留工资。

  实施条例对工资薪金支出定义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存在任职或雇佣关系;二是与任职或雇佣有关的全部支出,包括现金或非现金形式的报酬。

  所谓任职或雇佣关系,一般是指所有连续性的服务关系,提供服务的任职者或雇员的主要收入或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任职的企业,并且这种收入基本上代表了提供服务人员的劳动。所谓连续性服务并不排除临时工的使用,临时工可能是由于季节性经营活动需要雇佣的,虽然对某些临时工的使用是一次性的,但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需要看又具有周期性,服务的连续性应足以对提供劳动的人确定计时或计件工资,应足以与个人劳务支出相区别。

  职工在企业任职过程中,企业可能根据国家政策的要求,为其支付一定的养老、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障缴款;按照劳动保障法律的要求支付劳动保护费;职工调动工作时支付一定的旅费和安家费;按照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支付独生子女补贴;按照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为职工承担一定的住房公积金;按照离退休政策现定支付给离退休人员的支出等,这些支出虽然是支付给职工的,但与职工的劳动并没有必然关联,实施条例专门作出规定,将其排除在工资薪金支出范围之外。

  2.工资、薪金支出的合理性管理。因任职或雇佣关系支付的劳动报酬应与所付出的劳动相关,这是判断工资薪金支出合理性的主要依据。企业的职工除了取得劳动报酬外,可能还持有该企业的股权,甚至是企业的主要股东,因此,必须将工资薪金支出与股息分配区别开来,因为股息分配不得在税前扣除。特别是私营企业或私人控股公司,其所有者有的可能通过给自己或亲属支付高工资的办法,变相分配利润,以达到在企业所得税前多扣除费用的目的。企业支付给其所有者及其亲属的不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应推定为股息分配。

  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企业工资将逐步放开,由企业根据劳动力市场状况自由确定。但由于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国有企业,没有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所有者缺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为防止国有企业乱发工资侵蚀国有资产和国家税收,还必须加强对一些特殊类型企业工资、薪金支出的管理。因此,企业发放给在本企业任职的主要投资者个人及其他有关联关系的人员的工资、薪金,应在合理的范围内扣除。对特殊类型的企业发放的工资、薪金,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扣除。这些规定拟在以后制定相关文件加以明确。

  工资、薪金的管理主要是工资真实性检查和合理性定性分析管理。决定工资合理性的唯一尺度是市场工资水平。具体分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3个因素。

  (一)职员提供的劳动。(1)岗位责任的性质,(2)工作时间,(3)工作质量、数量和复杂程度,(4)工作条件。

  (二)与其他职员比较。(5)通行的总的市场情况,可比工资,(6)职员与所有者关系,(7)职员的能力,(8)企业某一特定经营场所的生活条件,(9)职员的工作经历和受教育情况,(10)职员提供劳动的利润水平,(11)是否有其他职员可执行同一职责。

  (三)投资者的分配和所有权。(12)企业过去关于股息和工资方面的政策,(13)职员的工资同该职员所持有的股权份额之比例。

  这些合理性分析因素所要分析的重点,一是防止企业的股东以工资名义分配利润;二是防止企业的经营者不适当地为自己开高工资。对于前者重点是那些既是职员又是主要股东或主要股东的亲属;对于后者,重点是企业的前几位的经理人员。这是中国工资扣除合理性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来源:税屋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