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衣食住行文化常识
1.古代关于衣食住行的
古代的衣食住行 一、衣 “衣”,狭义指人上身所穿的部分,广义可泛指一切蔽体的东西。
古代的服饰有区别等级的作用。1、头衣 冕——天子、诸侯、大夫所戴,上部有延,呈长方形,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小圆玉珠,称为旒。
据说天子有12旒,诸侯以下各有等差。 后来只有天子才能戴冕有旒,“冕旒”成为帝王的代称。
冠——一般的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并且带有礼仪的作用。“男子二十,冠而字。”
冠是男子成人的标志。“冠者”代指成年人;“弱冠”指刚刚步入成年。
成人戴冠是一种礼仪,该戴冠而不戴是非礼的表现。《晏子春秋?内篇》:“(齐景公)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
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景公惭而不朝。”
古代不戴冠的男性有四种: 小孩,平民,罪犯,异族人。 垂髫——代指小孩;“总发”、“总角”代指年幼时。
苍头——髡,是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没有被剃发的罪犯用青衣裹头,又叫“苍头”。
上古的士兵多由奴隶组成,同样用青布裹头,所以“苍头”又指士兵。 被发左衽——指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
《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帻——平民所戴,发髻上盖着巾。
“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陌头、绡头——庶人所戴,类似于陕北农民的白羊肚手巾,从后而前,在额上打结。
古人常用“戴绡头”表示不做官。2、体衣 贵族穿狐貉之裘。
皮衣的毛朝外。在祭祀待客等庄重场合,裘外有罩衣,称为“裼”。
平民所穿为犬羊之裘。穷人或士兵御寒的衣物常为“袍”:絮了乱麻或丝绵的长衣。
《论语?子罕》:“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贵族穿丝帛,平民穿布、褐。布、褐都是麻、毛织品,其中褐很粗糙,布相对较细。
“布衣”指平民。 下衣有:裳,绔,裈 裳,类似于今天的裙,男女均穿。
绔,没有前后裆,只有两个裤筒,类似于现在的套裤。 裈,有裆,类似于今天的裤。
《世说新语?任诞》:“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3、足衣 制鞋的材料主要有:草,麻,皮,革,丝等。
上古以草鞋为罪服或丧服,贫困之人常年穿草鞋。古时有人以编织草鞋为生。
屐,木鞋,下雨或路泥泞时所穿,曾风行于南北朝时。 古代的袜子用布帛或熟皮做成。
韈。二、食 上古粮食作物,有“五谷”或“六谷”的说法。
一般指的是:黍,稷,麦,菽,麻,稻。 黍,有黏性的一种米,常为待客之用。
“杀鸡为黍而食之” 。 粱是稷的良种,与稻都是细粮。
“稻粱”连用指精美的食物;“黄粱”又是粱中的上品。 古代“粮”指的是干粮,《庄子?逍遥游》:“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2、副食 古代的蔬菜以野生为主,家栽的少数,所以在副食中占的比例很小。 古代的肉食以牛、羊、猪为主,鸡、狗等亦食。
《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经过加工的肉干叫“脩”,以十根脩为一束,称为“束脩”。
《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后以“束脩”作为教师酬金的代称。
三、住 《公羊传?宣公六年》记载晋灵公派人刺杀赵盾:“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入其闺,则无人闺焉;上其堂,则无人焉;俯而窥其户,方食鱼飧。”
可见古代贵族住宅的格局:大门——闺(二门)——堂(客厅)——户(由堂入室的通道)——室(内室供食宿)室有四隅,古人一般在室内的西南角祭祀,因此以西南角为尊。客人一般坐西向东,主人则坐东向西,“作东”表示主位。
古人室内布席,席地而坐,席也是睡觉的地方。 室内设几,长方形,不高,类似今天北方的炕桌但更狭长,主要供人坐时倚靠休息。
室内也设床,但较矮小,主要是供人坐的。四、行 我国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车马和船。
古代的达官贵人都要乘车,车是等级制度的一部分,该乘车而不乘车也是礼制和社会舆论所不允许的。 历代帝王都要对车服品级作出规定,如六匹马拉车是非礼的,汉代出现了六匹马拉的车,但只有天子才可以享用。
一般车都是四匹马拉的,称为“驷”。 古人乘车是立乘。
《礼记?曲礼上》:“妇人不立乘。”可见男子都是立乘。
乘车时手扶轼(车前横木) 。 古人乘车尚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
一般的兵车也是御者居中,左边的甲士持弓,右边的持矛,协同作战;将帅的兵车则不同,一般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车右的职责是保护主帅。
2.衣食住行从古到今 衣食住行从古到今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 件辉煌热闹的事罢。
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续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 底下的古代富室里发掘出来的甭道。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 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从前的人吃力地过了一辈子,所作所为,渐渐蒙上了 灰尘;子孙晾衣裳的时候又把灰尘绘抖了下来,在黄色的太阳里飞舞着。回忆这东西若 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帐悯,像忘却了 的忧愁。
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宁静,齐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 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开国的时候, 因为“男降亥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显著的明代遗风。
从十七世纪中叶直到十九 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杉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领圈很低,有等于无。
穿在外面的是“大袄”。在非正式的场合,宽了衣,便露出“中袄”。
“中袄”里面有 紧窄合身的“小袄”,上床也不脱去,多半是娇媚的桃红或水红。三件袄子之上又加着 “云肩背心”,黑缎宽镶,盘着大云头。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她的本身 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
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 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虽然博得普通 的赞叹,知识阶级对之总隐隐地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一个女人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任 是铁挣锋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
女人更想出众一 点,连这样堂而皇之的途径都有人反对,何况奇装异服,自然那更是伤风败俗了。 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律化更为彻底。
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庆年节,太大 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 穿湖色或雪青。
裙上的细榴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栅栅,百 稻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
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 以惊风骇浪的印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 系着铃。
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晚至一九二0年左右, 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褶裙入时了,这一类的裙子方才完全废除。
穿皮子,更是禁不起一些出入,便被目为暴发户。皮衣有一定的季节,分门别类, 至为详尽。
十月里若是冷得出奇,穿三层皮是可以的,至于穿什么皮,那却要顾到季节 而不能顾到天气了。初冬穿“小毛”,如青种羊、紫羔、珠羔;然后穿“中毛”,如银 鼠、灰鼠、灰脊、狐腿、甘肩,倭刀;隆冬穿“大毛”,——自狐、青狐、西狐、玄狐、紫貂。
“有功名”的人方能穿貂。中下等阶级的人以前比现在富裕得多,大都有一件金 银嵌或羊皮袍子。
妨娘们的“昭君套”为阴森的冬月添上点色彩。根据历代的图画,昭君出塞所戴的 风兜是爱斯基摩式的,简单大方,好莱坞明星仿制者颇多。
中国十九世纪的“昭君套” 却是癫狂冶艳的,——一顶瓜皮帽,帽据围上一圈皮,帽顶缀着极大的红绒球,脑后垂 着两根粉红缎带,带端缀着一对金印,动辄相击作声。 对于细节的过分的注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
现代西方的时装,不必要的点 缀晶未尝不花样多端,但是都有个目的——把眼睛的蓝色发扬光大起来,初助不发达的 胸部,使人看上去高些或矮些,集中注意力在腰胶上,消灭臀部过度的曲线……古中国 衣杉上的点缀晶却是完全无意义的,若说它是纯粹装饰性质的吧,为什么连鞋底上也满 布着繁缛的图案呢?鞋的本身就很少在人前露脸的机会,别说鞋底了,高底的边缘也充 塞着密密的花纹。 袄子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之别,镶滚之外,下摆与大襟 上还闪烁着水钻盘的梅花、菊花。
袖上另钉着名晚“阑干”的丝质花边,宽约七寸,挖 空楼出福寿籽样。 这里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 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
推有世上最清闲的国家里最闲的 人,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制造一百种相仿而不犯重的图案,固然需要艺术 与时间;欣赏它,也同样地烦难。
古中国的时装设计家似乎不知道,一个女人到底不是大观园。太多的堆砌使兴趣不 能集中。
我们的时装的历史,一言以蔽之,就是这些点缀品的逐渐减去。 当然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还有腰身大小的交替盈蚀。第一个严重的变化发生在光绪 三十二三年。
铁路已经不那么稀罕了,火车开始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占一重要位置。诸大 商港的时新款式迅速地传入内地。
衣裤渐渐缩小,“阑干”与阔滚条过了时,单剩下一 条极窄的。扁的是“韭菜边”,圆的是“灯果边”,又称“线香滚”。
在政治动乱与社 会不靖的时期——譬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时髦的衣服永远是紧匝在身上,轻捷利 落,容许剧烈的活动,在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因为衣裤过于紧小,肘弯膝盖,筋骨接笋。
3.求汉代人们衣食住行需要注意的礼节的相关知识
汉代礼仪::[]一、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应用:5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6用于雅坐时。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四、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 []五、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
4.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有什么特点
唐代的服饰在形制、质料、颜色诸方面仍有法规上的尊卑贵贱之别。
武德四年(621),唐高祖初定服饰之制,规定了祭服、朝服(又名具服)、公服(又名从省服)、常服(又名燕服)四种服制。其中常服规定赤黄色为帝国专用,自此黄袍成为帝王的象征。
其后,唐太宗、高宗、德宗、文宗等也都曾下令,对文武百官及庶民百姓的服饰区别做出明确规定。大致来说,贵族官僚及富室之家的服饰均以锦绣绫罗制成,庶民百姓只能穿粗布麻衣,服饰穿着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唐代男子的服饰风尚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初唐至盛唐时以裤褶服式为时髦,头戴幞头,身穿圆领、右衽、长仅及膝的窄袖袍衫,腰束革带,足登长靴或软皮靴。
中晚唐时,上层社会的男子服饰又恢复了秦汉时的宽袍长袖,长裙高履,但裤褶式仍在下层人民中间流行。 唐代妇女的服饰富丽绚烂,前后多有变化,但基本的服装有裙、襦、衫、帔几种样式。
唐初女装因隋之旧,大多上身穿窄袖衫襦,下身着曳地长裙,足登弓履或高头履,即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的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的密切,特别是妇女思想的解放,唐代女装的形制趋行暴露和开放。
唐初上层妇女外出多着 ,全身障蔽。自永徽之后,皆用帷幔,帽裙至颈,渐为浅露,无复遮蔽,士庶竟相仿效。
不久,又胡帽乘马,露髻驰骋,或着男子衣服靴衫,招摇过市。到天宝初年,”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出现了”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的开放服饰。
中唐以后,窄袖管服装逐渐过时,代之而起的宽袖衣裳,妇女服饰愈来愈肥,愈加褒博。 唐代妇女的发型十分繁多,以梳高髻为美,发式有云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三角髻、双环望仙髻、回鹘髻、乌蛮髻等。
面部化妆也非常繁复,化妆顺序大致为敷铅粉、抹胭脂、涂鸦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魇、贴花钿等,其中眉式即有鸳鸯、小山、五岳、三峰、垂珠、月梭等十数种。 唐代饮食比前代更加丰富多样,主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多种杂粮。
小麦面食是最主要的食品,无论贵贱皆食之,以饼类样式最多,有汤饼、胡饼、蒸饼、煎饼、凡当饼,红绫馅饼、赍字五色饼等。馒头也已会制作,称为钉坐、豆钉或曼头,多为祭祀所设。
主食中还有烧饼、寒具(馓子),馄饨等。副食以小葱、韭、蒜、姜、菠菜、竹笋、杏、梨、枣、瓜、葡萄等蔬果为主。
肉食也很常见,尤其是富贵之家,以牛羊猪鸡为主,动物的下水、腑脏也开始被烹制成各种美味。蛤蜊、鳜鱼、虾、蟹等鱼类产品也都进入饮食之列。
调味佐料有盐、醋、酱、胡椒、蔗糖等。 酒已成为唐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饮酒之风甚盛。
全国各地名酒甚多,仅京师长安一带就有西市腔、郎官清、阿婆清、新丰酒、仇家酒、户县酒等。城乡各地酒店、旗亭众多,酿酒沽酒生意红火,在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
茶成为唐人须臾不可离之物,自开元初年,饮茶之风风靡全国,各地茶肆林立,煎茶卖之,茶道大行。陆羽所撰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茶道的著作。
茶叶成为进贡、赏赐馈赠的佳品。品茶、斗茶成为士人的雅好。”
田闾之间,嗜好尤切”,普通百姓也已离不开茶。 唐代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胡食盛行,尤其是开元以后,”贵人御馔,尽供胡食',成为时风尚。
前述胡饼即是一种胡食,这是唐代民族融合的结果。 唐代的居住条件因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差异很颇大。
皇帝所居宫室最为豪华。唐初,长安的太极宫是皇帝议政和居住之地,有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承香殿五座大殿。
自贞观八年(634)始,唐太宗以为其父李渊清暑为名,于太极宫以东营建新的宫室,初名为永安宫,后易名为大明宫。龙朔二年(662),高宗李治身患风痹,恶太极宫“湫湿”,对大明宫大加修造,并将政治中心移于此。
大明宫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为中轴线,左右两侧各建有若干配殿,气势磅礴。玄宗即位后,又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兴庆宫,把宫殿和园林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宫殿楼阁有兴庆殿、大同殿、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殿、沉香亭等。至此,唐代诸帝在京城内兴建了三个宫殿区,时称“三大内”。
武则天迁都洛阳后,也大兴土木,修建了三阳宫、兴泰宫及明堂、天堂等。此外,唐代还兴建了九成宫、玉华宫、翠微宫等许多离宫别馆。
唐代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的私人住宅有着形势和规模上的规定限制:即王公之居,不施重拱,藻井;三品,堂五间九架,门三间五架;五品,堂五间七架,门三间两架;六、七品,堂三间五架,庶人四架,而门皆一间两架。但皇室宗亲及高宫权臣多越制造宅,竞为奢侈。
安史之乱后,一度大兴“木妖”之风,将军马璘造一座中堂,即花费二十余万。相比之下,一般庶民百姓无力购买砖瓦,多以茅屋为居,时有火灾发生,常有漏屋之苦。
唐代交通十分发达,以长安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以及由大运河和南方水乡构成的水路交通网四通八达,同时,驿站制度建全,陆有陆驿,水有水驿,陆驿有车马,水驿有舟船,为公私行旅和。
5.中国传统文化有衣食住行、琴棋书画
百折不挠
杯弓蛇影
半途而废
鞭长莫及
病入膏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乘虚而入
程门立雪
初生之犊不畏虎
唇亡齿寒
此地无银三百两
从善如流
打草惊蛇
大器晚成
倒屣相迎
得过且过
东施效颦
多行不义必自毙
对牛弹琴
尔虞我诈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负荆请罪
改过自新
孤注的掷
刮目相看
管鲍之交
邯鄣学步
后顾之忧
囫囵吴枣
华而不实
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
黄粱一梦
疾风知劲草
既往不咎
价值连城
江郎才尽
狡兔三窟
锦囊妙计
6.有关"宋代衣食住行"的资料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的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发展。
宋代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化。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宋朝发达的交通为人类封建史之最。宋朝每十里设一邮亭,每三十里设一驿站。
各地的官道星罗棋布、四通八达。宋政府对邮驿是十分重视的"以法治邮"的做法,保证了邮驿的正常运行。
"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宜驿分明。"地经就是地图,宋朝的地图已经相当的精确。
宋朝四京是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宋代大城市人口集中,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临安都是超过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宋朝人口如泉洲一样超过二十万的有六个。宋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几个增加到四十六个。
(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万人口。)在城市所有干道的塔上都挂有一个时针。
每个钟都有一个人看守照料。他敲着铜罗报时,即使在很在窄的小巷都会回荡着这种声音,随后他用文字把时刻展示给人们看。
北宋富强160多年,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汴梁城不仅旱路畅通发达,水运也十分发达。"舳舻岁岁衔清汴","联翩漕舸入神州"。
"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宋朝的汴梁城已经用煤(西方称之会燃烧的石头)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饭取暖了。
当时西方都是用木头劈柴生活作饭取暖。中国1949年解放后的各大城市都没有达到这一点。
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极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宋朝的城市不像唐朝的城市一到黑夜就一片黑暗了,宋城在黑夜里是灿烂的光明之城。
因为宋朝不像唐朝一样实行宵禁,宋人有夜生活。一到夜里,宋人就自己的房间里、在家门口、庭院门口都点上了灯,因而到处都有灯光。
在夜晚赶路游玩的人们都拿这各种各样的灯笼。因此在夜晚整个城市都在闪烁。
在夜晚城市里灯火通明,叫卖声到天明。在"瓦子"、"勾栏"等固定娱乐场所百戏伎艺竞演,市民集中观看。
夜间饮食店铺生意兴隆,直到太阳从新升起街上一样挤满了人。"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面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其余桥道坊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亦有卖卦人盘街叫卖,如顶盘担架卖市食,至三更不绝。
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
"酒垆博塞杂歌呼,夜夜长如正月半。","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
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不止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等少数的宋人而是城里的广大的市民、大多数的宋人。
宋人生活得是如此富足幸福。宋朝没有"路有冻死骨"的贫穷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的悲观绝望。只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的乐观、繁华。
宋瓷是当时中国的国家标志。宋时的五大名窑是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
可以说人类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工业是宋朝的瓷器工业。宋瓷是最精美艺术与精确工艺完美的结合。
宋瓷神韵文明与大众文化巧妙的融合与统一。各地名窑瓷器大量地生产,不仅供皇家贵族使用,还为官员学者们、及市民阶级所珍爱、使用。
宋瓷的各种窑类造法制造出来的瓷器品种层出不穷。让所有见着的人都赞叹不已。
宋瓷许多的工艺都已失传。宋瓷许多的工艺水平即使现代都难达到。
宋朝的瓷器是如此的精美,可以说宋朝遗留下的名窑瓷器几乎都价值连城。宋时中国的大众丝绸工艺从实用化走向细腻化精密化。
宋朝的丝绸,超乎寻常的先进。非常尖端的织机,包含1800个活动的构件。
各种绣法让中国的丝绸更艺术化、更美学化。外国富人穿的是粗布麻衣,中国平民穿的是柔丝绸缎。
有的农民也穿上了丝绸。"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 整个社会尊重知识份子,文化人地位空前提高。宋朝历代都特别爱惜人才,优待官员。
即使是卢多逊和丁谓图谋皇位,这样的重大犯罪也只是流放了事。宋代并没有形成所谓的官场,下级官员可以告上级官员。
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也难幸免。其中包拯就把他顶头上司及几位比他职位高的官员弹劾倒了。
包拯这样的人物只有在开明的大宋王朝才能产生。宋朝民告官的事也屡见不鲜,各级衙门门口都贴着反腐规训,人民可以上诉、告官,直至胜诉。
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第一次出现了工匠传统和哲学传统合流的迹象。
宋朝闻名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嵩阳书院)成为儒家弟子吸取文化乳汁的圣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宋仁宗赵祯爱好学习崇拜儒家经典。
赵祯首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拿出来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四书五经为太学规定的必修课程。
军事方面的最高学府称武学,相当于军事大学。宋还有科技一类。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