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淞沪会战的历史小知识
1.淞沪抗战历史事件的小故事资料
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2年1月28日~3月3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作战,又称"一·二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的起因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为掩护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府的阴谋,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谋在上海制造事端。田中隆吉与女间谍川岛芳子策划,于1932年1月18日,唆使日僧天崎启升等五人向马玉山路中国三友实业社总厂的工人义勇军投石挑衅,与工人发生互殴。田中操纵流氓汉奸乘机将两名日僧殴至重伤,日方传出其中一人死于医院。随即以此为借口,指使日侨青年同志会一伙暴徒于19日深夜焚烧三友实业社,砍死砍伤三名中国警员。20日,又煽动千余日侨集会游行,强烈要求日本总领事和海军陆战队出面干涉。21日,日本总领事村井苍松向上海市长提出道歉、惩凶、赔偿、解散抗日团体四项无理要求。22日,日本驻上海第1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发表恫吓性声明,以保护侨民为由加紧备战,并从日本国内向上海调兵。27日,村井向上海市当局发出最后通牒,限28日18时以前给予满意答复,否则采取必要行动。国民党政府为集中兵力在江西"剿共",对日继续执行不抵抗政策。军政部长何应钦急电第19路军忍辱求全,令上海市长吴铁城于28日13时45分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无理要求。暂时下野的蒋介石委托国民党元老张静江说服蔡廷锴避免与日军冲突,并调宪兵第16团接替上海第19路军防务。日方接到吴铁城答复表示"满意",却又以保护侨民为由,要中国军队必须撤出闸北,不待答复便于当晚突袭闸北。
2.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6个旅30万余人,死伤7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60余万人,伤亡达15余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江阴保卫战开始。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简介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侵占平津以后,[1]又准备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 8月9日,日军蓄意制造事端,派遣驻上海陆战队第一中队长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斋滕要藏乘军车闯入虹桥中国军用飞机场,遭到中国守卫士兵的阻拦后,他们竟开枪打死一名机场卫兵。中国军队进行自卫反击,当场将日军官兵二人击毙。日本帝国主义以虹桥事件为借口,命令大批日军陆续登陆,派飞机在沪宁、沪杭线上空侦察。
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大举进攻,以租界和黄埔江中的军舰为作战基地,炮击闸北一带,中国军民奋起反击,这就是“八·一三”事变。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党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当地中国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8月14日,日守军开始总攻,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15日,日本正式组织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张治中决心扩大战果,对日本侵略军发起全线进攻,出动空军轰炸虹口日军司令部,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上海抗战是中国军民共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壮举,战争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10多个师团、30多万兵力。中国军队英勇战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不敢发动群众抗日,反而妄图借抗战的机会,达到消灭异己的目的,使中国军队付出极惨痛的牺牲后,不得不撤离上海,11月12日,上海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张治中被免去各种职务。
“八·一三”以后,日军对上海的进攻直接威胁着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也威胁到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这就使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增调军队,实行抗战政策。从此,中国人民的抗日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开展起来。
意义
日本“三月亡华”被彻底粉碎
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无法避免的命运了。
总之,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只要中国不屈服,中日两军的东线作战绝对是不可能避免的,与其让日本掌握主动,不如让其陷入被动。虽然日军并没有沿平汉线长趋武汉的作战计划,但是中国却不可不防这步。蒋介石主动将东线变成为主力战场,有着后勤与指挥的实际需要。因为国军的主力与补给,多数来自长江以南地区,当时的陆路运输能力,在日本空军的压力下,无法支持大军在北部的作战。但是若在上海作战,不但地理较近而且长江即是运输的动脉,这里也是蒋介石的地盘所在,就近指挥,比较灵活方便,在华北战线就会出现严重鞭长莫及的指挥问题,石家庄行营就是在各军协调困难,指挥失当的情形下,在混战中沦陷的。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
当时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的声明,可以说是对于这场会战的过程与意义,做出最好的历史见证与结论:“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蒋介石与全体军民的共同结论是,虽然上海作战失败了,但是中国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
3.抗日时期淞沪会战的资料'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华北扩大战争的同时,又积极策划侵占上海。
8月9日,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士兵斋藤要藏驱车闯入虹桥军用机场挑衅,被中国士兵击毙。驻沪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挟中国政府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
日本的无理要求被中国拒绝后,即动员驻上海4000人的海军陆战队及舰艇登陆人员和 “日侨义勇团”共万余人紧急备战。11日,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率第87、第88师到上海杨树浦及虹口以北布防,中国空军主力也开始由华北向上海方向集结。
13日,日海军陆战队首先由虹口向天通庵车站至横浜路段开枪挑衅,再以一部向宝山路、八字桥、天通庵路进攻,被第88师击退。第9集团军作战和中日空军激战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3日下令将张治中部改编为第9集团军,从14日拂晓开始发起反击,同时命令空军协同地面作战。
空军当天就轰炸了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第3舰队,炸伤旗舰“出云”号。第4驱逐机大队击落袭击杭州笕桥机场的日机3架,击伤1架。
15日,日军统帅部下令组建上海派遣军,任命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立即从国内增派第3、第11师团到上海。15、16日,中日空军发生激战,中国空军在京沪杭上空共击落日机40余架。
17日,中国海军鱼雷快艇在上海外滩再次击伤“出云”号。张治中的第9集团军从15日起,向日军发起多次围攻。
第87师攻占日本海军俱乐部,第88师冲入日本坟山阵地。19日,从西安调来的第36师投入战斗,于21日攻入汇山码头,严重威胁日本海军陆战队。
22日,日上海派遣军先头部队开始在杨树浦附近登陆。第9集团军侧翼受到威胁,反击作战遂告中止。
中日继续增兵上海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陆续向上海附近增兵,成立第三战区。冯玉祥任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陈诚任前敌总指挥。
以第9集团军组成淞沪围攻区围攻驻沪日军,第8集团军(张发奎部)组成杭州湾北岸守备区,第10集团军(刘建绪部)组成浙东守备区,第54军组成长江南岸守备区,第111师组成长江北岸守备区,以上4个守备区负责封锁压制日军登陆部队。23日,日军第3、第11师团在长江南岸的吴淞、张华浜等地强行登陆。
第三战区临时将长江南岸守备区扩编为第15集团军,由陈诚兼总司令,又抽调3个军予以加强。日军第3师第一梯队在张华浜附近登陆时,遭到张治中部警察总队顽强抵抗。
第3师主力登陆后,警察总队不支,撤至南泗塘河西岸据守。张治中组织第87、第36师增援,挫败日军进攻,双方于25日隔河对峙。
日军第11师团第一梯队23日在川沙口和石洞口地段登陆,由于第15集团军部队未到指定位置,日军迅即攻占狮子林炮台、月浦和罗店,然后分别向浏河、宝山进攻。下午陈诚所部先后赶到,第18军协同第54军实施反击,当晚收复罗店,次日收复宝山、狮子林和月浦。
25日,双方于狮子林、月浦、新镇、罗店至浏河口一线形成对峙。日军为连接和扩大两个师的登陆场,9月1日从狮子林和吴淞两面夹击宝山。
守备宝山的第18军姚子青营击退日军多次进攻,顽强坚守至7日,日军以战车堵击城门,集中海陆空火力轰击,全城燃起烈火,该营官兵全部壮烈牺牲。战至10日,日军将两块登陆场连成一片。
第15集团军予敌重大杀伤后,部队严重减员,13日奉命撤出月浦、杨行、新镇等阵地;第9集团军则奉命放弃宁沪铁路(南京-上海)以东的大部地区。至9月17日,中国军队撤至北站、江湾、庙行、罗店、浏河一线,与日军对峙。
第三战区的纵深防御作战9月,蒋介石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21日再次调整部署:以第9集团军为中央军,朱绍良任总司令,位于北站、江湾、庙行一线及其以西地区;以第8、第10集团军为右翼军,张发奎任总司令,位于苏州河以南至杭州湾北岸地区;以第15、第19集团军为左翼军,陈诚任总司令,位于蕴藻浜以北的万桥、罗店、广福地区。9月中下旬,日军新增调第9、第13、第101师及重藤支队(台湾旅)到上海,加入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
10月1日,日海军、航空兵协同地面部队发起新的攻击。北路以第11师指向广福、陈家行;南路集中第3、第9、第13、第101师强渡蕴藻浜,向大场、南翔进攻,守军顽强抗击。
15日,日军突破蕴藻浜,蒋介石急调第21集团军10个师加入中央军序列,以其3个师从大场附近向南路日军反击,另以左翼军4个团在广福南侧向北路日军反击,均未突破日军阵地。22日,日军集中第3、第13、第101师进攻第21集团军,在庙行和陈家行之间突破守军阵地,26日攻占庙行和大场。
苏州河北岸的中央军腹背受敌,于27日放弃北站、江湾阵地,向苏州河南岸转移。第88师第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第1营官兵继续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昼夜,打退日军多次进攻,被称为八百壮士。
后于31日奉命退入公共租界。日军从杭州湾登陆,上海失守 日军大本营10月初决定将侵华战争主要进攻方向从华北转向上海方面,急从华北、东北、国内抽调部队,于20日组建第10集团军援沪。
11月5日,由集团军司令官柳川平助率第6、第18、第114师团及国崎支队(第5师团第9旅团),突然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策应上海派。
4.求淞沪会战完整资料,越详细越好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侵占平津以后,又准备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
上海硝烟8月9日,日军蓄意制造事端,派遣驻上海陆战队第一中队长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斋滕要藏乘军车闯入虹桥国民党军用飞机场,遭到国民党守卫士兵的阻拦后,他们竟开枪打死一名机场卫兵。国民党军队进行自卫反击,当场将二人击毙。
日本帝国主义以虹桥事件为借口,命令大批日军在上海陆续登陆,派飞机在淞沪杭上空侦察。 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大举进攻,以租界和黄埔江中的军舰为作战基地,炮击闸北一带,中国军民奋起反击,这就是“八·一三”事变。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党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
8月14日,日守军开始总攻,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15日,日本正式宣布组建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张治中决心扩大战果,对日本侵略军发起全线进攻,出动空军轰炸虹口日军司令部,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这次淞沪会战,国民党虽然战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在战略上它是成功地,它将日军主力吸引到了山川河流中众多的长江以南地区;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
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国民党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最终是美国和英国站到了中国一边。此役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兵力总数在75万人以上。
编辑本段军队中方将领 总司令长官:蒋中正;副 司令长官:顾祝同; 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下辖第八集团军(司令张发奎兼任)、第十集团军(司令刘建绪); 中路军总司令朱绍良,下辖第九集团军(司令张治中,后由朱绍良兼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廖磊); 左翼军总司令陈诚,下辖第十九集团军(司令薛岳)、第十五集团军(司令罗卓英); 国军此战前后总计投入步兵78 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宪兵1个团,以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炮兵7个团,兵力总数在75万人以上。中国空军的参战部队为第二至第九大队等8个大队和1个暂编大队,约200架飞机。
中国海军的参战部队,为第一、第二舰队和1个练习舰队,1个鱼雷快艇大队和江阴等地要塞部队,约40余艘海军舰艇。 中方伤亡 据时任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徐永昌在日记中的记载,何应钦 上海守军在闸北堡垒内同日军巷战[1]在1937年11月5日于南京召开的国防最高会议的报告中宣布,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伤亡已达187200人;此外,1937年11月5日至12月2日之间,伤亡约为10万人;两项合计约为29万人。
另据何应钦将军回忆淞沪会战:“我军消耗竟达八十五个师之众,伤亡官兵三十三万三千五百余人。所以,我军伤亡30余万人比较准确。
我军阵亡中将军长1人 阵亡师长、副师长4人 阵亡团长28人 阵亡营长44人。 日军部队 总兵力在28万人,其中陆军部队共出动了9个师团又2个支队,一个混编陆战队,其中隶属上海派遣军的为第三、第九、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六、第一零一师团等6个师团;隶属于第十军的有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师团等共3个师团;另有从华北的第五师团分遣出来的国崎支队和原属台湾守备队的重藤支队。
海军部队参战的有第三舰队和第四舰队,舰艇30余艘,其中航母3艘。另外参加淞沪会战作战飞机架约390架,其中陆航210架,海航180架。
日方伤亡 根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中国军队测量来袭日机的高度[2]第1卷,第2册,第83页,1937年8月13日至11月8日这一期间,日军伤亡数字累计如下 8月13日至9月29日,战死:2528名,战伤:9806名,; 至10月14日,累计战死:3908名,战伤:15843名, 至10月23日,累计战死:3809名,战伤:22151名, 至11月8日,累计战死:9115名,战伤:31257名,从8月13日至11月8日合计:40372名。 编辑本段日志 从卢沟桥事变后统帅部历次会议记录看凇沪会战起因 ,这些统帅部的会议都是在何应钦官邸召开的,从 7.11开始,开了20次,基本上是为了应付“七七事变”后的复杂形式,大家讨论初期的战略政略和各方面准备情况的。
7.11 这次汇报主要是检讨弹药粮秣储备情况和新武器分发情况的。当时储备有5亿发步机枪弹,3亿发是库存,2亿发分发到部队。
库存中有6000万发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武昌有4000万发,南京1亿发。山野炮弹22万发,步兵炮、迫击炮弹50万发,战防炮弹3万发。
这些弹药够二十个德械师三个月用。 粮秣储备有50万人,10万匹马一个月份,正在购办两个月份的储备。
以上储备黄河以北是一点都没有,首要任务是将以上粮弹储备一部推进至黄河以北储备。韩复榘各师计划。
5.求淞沪会战的详细资料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法、英、美、意4国军队的防区。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地。
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6.淞沪会战的具体内容
天血战-8.13淞沪会战
1937年——“八-一三”事变 (上海保卫战)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事件起
因是,8月9日,驻上海日军一中尉率一士兵,不顾中国卫兵的劝
阻,乘军用汽车企图冲入虹桥中国军用机场进行挑衅。机场的中
国守军忍无可忍,开枪将日军官兵2人击毙。事件发生后,上海市
市长俞鸿钧即与日方交涉,表示希望以外交方式解决,日本政府
一方面派员与中国政府谈判,麻痹中国,一方面则加紧制定作战
方案,向上海增派军队。日军准备就绪后,8月13日,即以上述事
件为借口,向上海中国驻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在张治中
等将军的率领下,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奋力抵抗,开始
了淞沪抗战。
“八·一三”事变是日本经过长期和周密的预谋而发动的。
7月17日,日本驻上海的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在给日本
海军司令部的报告中强调:“为置中国于死命,须以控制上海、
南京是最要者。”日本参谋本部给天皇的奏折也把日本通过战争
摧毁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进而控制富庶繁荣的江苏、浙江两
省,使中国丧失抵抗力的侵略目的暴露无遗。奏折说:进攻上海
的目的,是“使其丧失经济中心的机能”,“在适当的时机果断
地实行对中国沿海的封锁,以威胁中国国民及军队的生存,并切
断对外经济活动”。
8月初,日本海军迅即有计划地组织长江沿岸各城中的日本侨
民迁移到日本租界。
8月12日,日本陆海军头目达成出兵进犯上海的协议。当晚,
日本内阁召开秘密军事会议,确定增派陆军赴中国参战。
8月13日晨9时,6000余名日军在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指
挥下,以租界为依托,突袭闸北,占据八字桥和持志大学,并以
日舰猛烈炮火滥炸上海市区。
中国守军奋起还击,淞沪战争爆发。
日方进攻部队有: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第一○一、
第一○五、第一O六、第一一○、第一一四、第一一六等师团和海
军陆战队,总计30多万人;日军统帅永野修身、上海派遣军总司
令松井石根大将负责指挥。
中国抵抗的军队分三路:右路军辖第八、第十集团军;中路
军辖第九、第二十一集团军;左路军辖第十九、第十五集团军,
另直辖部队9个师,总计参战军队约50个师,70万人左右。冯玉
祥、顾祝同、张治中等均负指挥责任。
会战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日军处守势。中国守军给进犯
日军以严重打击,并在14日主动向日军阵地出击。从8月23日以
后,会战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双方援军到达,战争规模扩大。
23日,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率第三、第十一
师团,在吴淞、川沙同时登陆。向吴淞、宝山、罗店、浏河之线
的中国守军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伤亡惨重。至29日,罗店失
陷。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