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王常识
1.杜甫对生与死的认识
忧生者不一定忧世,忧世者常常免不了忧生。
忧生即死亡意识。美国宇宙学家卡尔·萨根在《伊甸园的飞龙》一书中指出:“伴随着前额进化而产生的预知术的最原始结论之一就是意识到死亡。
人大概是世界上唯一能清楚知晓自己必定死亡的生物。”对生命的苦闷和忧患,始自人类早期的自然忧患。
也可以说是与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诞生。当人们在无限的宇宙和茫茫的历史长河面前感到个体生命的渺小与短暂时,怎能不悲从中来。
早在《诗经》时期,便出现了对死亡的咏叹。《唐风·山有枢》写道: 山有枢,隰有榆。
子有衣裳,弗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子有延内,弗洒弗扫。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一般解此诗为讽刺“性俭啬”。其实,全诗笼罩着一层对死亡无法抗拒的恐惧。
东汉末年一群佚名文人在《古诗十九首》中把这种悲感抒写得淋漓尽致:“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浩浩阴阳移,年命若期霞。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
……对生命的忧患是何等深沉绝望,何等凄怆感人。 对自然生命的眷恋,又常常伴随着对历史的遗憾。
即使是《诗经》时代,先民的忧生之嗟中也蕴含着忧世之作。当儒家的一整套入世理论形成之后,在文人士大夫的笔下,纯粹的“忧生之嗟”便很难出现了,它常和“不遇”的主题融汇在一起,以致“感士不遇”和“忧生之叹”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成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主题,甚至“忧生”必“忧世”了。
屈原在《离骚》中悲怆地呼号:“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见草木在萧瑟秋风中摇落而变衰,感叹人生短暂,盛颜难驻。“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时之俇攘。”
(《九辩》)屈宋抒情传统一脉相承,不难看出,他们的忧患情调是交织着深沉的忧世之情和忧生之嗟的。“美人迟暮”可以认为代表着中国士大夫“忧生之嗟”的悲剧实质。
屈原诗作中有着强烈的生命悲感。这种悲感源自他对国家命运、人民苦难的忧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本来,他也曾任左徙,深得怀王常识,“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
但后来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贾列传》),坎坷连连,一次被迫出走,两次被楚王放逐,理想失落,前途远无望,悲士不遇和忧生之嗟同时涌上笔端。“恐美人之迟”就是这种失意惶惑的典型心理的概括。
杜甫的忧生始于人生困顿的长安期间,并随其漂泊的一生不曾衰减。杜甫的忧生,与那些纯哲理式的,属于生命觉醒的忧患不太一样,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是因为天人相感而发,由自然界草木之盛衰、日月之运行,联想到人生的华年易逝,老境将至、阮籍的“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是因为政治黑暗、精神苦闷,人的自由和尊严与封建礼教产生尖锐的冲突,从而产生无法把握主体命运的悲剧尽理。
而杜甫的忧生则更像屈原贾谊式的怀才不遇的年境与曹操式的志在千里的壮心所激荡 情感波澜。杜甫早年的豪放在唐代诗人中却不少见,而他中晚年心灵之敏感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却不多见。
他见花开而溅泪,闻鸟啼而惊心。在大量的“恐美人之迟暮”的悲叹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颗不甘寂寞的壮心的律动,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先忧后乐”的情怀。
杜甫的忧生,首先表现为生不逢时的忧患。杜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这个时代未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环境和机会。
他的诗人的认真的个性也使他难于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这就使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悲哀来。
杜甫流寓秦州途中,写有《铁堂峡》,诗云:“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
最能说明此种忧患心态。 生不逢时直接导致了诗人的白首无成。
原因是多方面的。乱世是一,不公正或许更为重要。
乱世并非不能建立业,当时的风尚是重武轻文。“闾阎听小子,谈笑觅封侯”(《复愁十二首》),里巷小青年成天议论的,都是到边庭去一刀一枪,搏他个填充妻荫子。
以致诗人也时时念叨着“壮士耻为儒”。但要“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杜甫,上战场一刀一枪地干起,却是决无可能的。
他所希望的是继承祖业,得一官半职,再图治国平天下。但长安奔真走十年,徒劳无获,在强颜欢笑中,“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5) 十年间,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看到社会不公,贫富悬殊;看清了仕途途险恶,现想成空。
同时,他的青春也一去不复返。孔子说过“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
杜甫想到这话,该是何等辛酸!当他最初看见自己的白发,心底涌起的悲伤显然会使他顿时衰老起来。 杜甫最早写自己的白发,是在长安期间,此时他不过是四十左右的壮年人,就在他步入“不惑”之时写下的(《乐游园歌》6)。
2.杜甫对生与死的认识
忧生者不一定忧世,忧世者常常免不了忧生。
忧生即死亡意识。美国宇宙学家卡尔·萨根在《伊甸园的飞龙》一书中指出:“伴随着前额进化而产生的预知术的最原始结论之一就是意识到死亡。
人大概是世界上唯一能清楚知晓自己必定死亡的生物。”对生命的苦闷和忧患,始自人类早期的自然忧患。
也可以说是与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诞生。当人们在无限的宇宙和茫茫的历史长河面前感到个体生命的渺小与短暂时,怎能不悲从中来。
早在《诗经》时期,便出现了对死亡的咏叹。《唐风·山有枢》写道: 山有枢,隰有榆。
子有衣裳,弗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子有延内,弗洒弗扫。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一般解此诗为讽刺“性俭啬”。其实,全诗笼罩着一层对死亡无法抗拒的恐惧。
东汉末年一群佚名文人在《古诗十九首》中把这种悲感抒写得淋漓尽致:“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浩浩阴阳移,年命若期霞。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
……对生命的忧患是何等深沉绝望,何等凄怆感人。 对自然生命的眷恋,又常常伴随着对历史的遗憾。
即使是《诗经》时代,先民的忧生之嗟中也蕴含着忧世之作。当儒家的一整套入世理论形成之后,在文人士大夫的笔下,纯粹的“忧生之嗟”便很难出现了,它常和“不遇”的主题融汇在一起,以致“感士不遇”和“忧生之叹”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成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主题,甚至“忧生”必“忧世”了。
屈原在《离骚》中悲怆地呼号:“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见草木在萧瑟秋风中摇落而变衰,感叹人生短暂,盛颜难驻。“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时之俇攘。”
(《九辩》)屈宋抒情传统一脉相承,不难看出,他们的忧患情调是交织着深沉的忧世之情和忧生之嗟的。“美人迟暮”可以认为代表着中国士大夫“忧生之嗟”的悲剧实质。
屈原诗作中有着强烈的生命悲感。这种悲感源自他对国家命运、人民苦难的忧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本来,他也曾任左徙,深得怀王常识,“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
但后来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贾列传》),坎坷连连,一次被迫出走,两次被楚王放逐,理想失落,前途远无望,悲士不遇和忧生之嗟同时涌上笔端。“恐美人之迟”就是这种失意惶惑的典型心理的概括。
杜甫的忧生始于人生困顿的长安期间,并随其漂泊的一生不曾衰减。杜甫的忧生,与那些纯哲理式的,属于生命觉醒的忧患不太一样,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是因为天人相感而发,由自然界草木之盛衰、日月之运行,联想到人生的华年易逝,老境将至、阮籍的“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是因为政治黑暗、精神苦闷,人的自由和尊严与封建礼教产生尖锐的冲突,从而产生无法把握主体命运的悲剧尽理。
而杜甫的忧生则更像屈原贾谊式的怀才不遇的年境与曹操式的志在千里的壮心所激荡 情感波澜。杜甫早年的豪放在唐代诗人中却不少见,而他中晚年心灵之敏感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却不多见。
他见花开而溅泪,闻鸟啼而惊心。在大量的“恐美人之迟暮”的悲叹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颗不甘寂寞的壮心的律动,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先忧后乐”的情怀。
杜甫的忧生,首先表现为生不逢时的忧患。杜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这个时代未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环境和机会。
他的诗人的认真的个性也使他难于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这就使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悲哀来。
杜甫流寓秦州途中,写有《铁堂峡》,诗云:“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
最能说明此种忧患心态。 生不逢时直接导致了诗人的白首无成。
原因是多方面的。乱世是一,不公正或许更为重要。
乱世并非不能建立业,当时的风尚是重武轻文。“闾阎听小子,谈笑觅封侯”(《复愁十二首》),里巷小青年成天议论的,都是到边庭去一刀一枪,搏他个填充妻荫子。
以致诗人也时时念叨着“壮士耻为儒”。但要“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杜甫,上战场一刀一枪地干起,却是决无可能的。
他所希望的是继承祖业,得一官半职,再图治国平天下。但长安奔真走十年,徒劳无获,在强颜欢笑中,“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5) 十年间,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看到社会不公,贫富悬殊;看清了仕途途险恶,现想成空。
同时,他的青春也一去不复返。孔子说过“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
杜甫想到这话,该是何等辛酸!当他最初看见自己的白发,心底涌起的悲伤显然会使他顿时衰老起来。 杜甫最早写自己的白发,是在长安期间,此时他不过是四十左右的壮年人,就在他步入“不惑”之时写下的(《乐游园歌》6)。
3.杜甫对生与死的认识
忧生者不一定忧世,忧世者常常免不了忧生。
忧生即死亡意识。美国宇宙学家卡尔·萨根在《伊甸园的飞龙》一书中指出:“伴随着前额进化而产生的预知术的最原始结论之一就是意识到死亡。
人大概是世界上唯一能清楚知晓自己必定死亡的生物。”对生命的苦闷和忧患,始自人类早期的自然忧患。
也可以说是与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诞生。当人们在无限的宇宙和茫茫的历史长河面前感到个体生命的渺小与短暂时,怎能不悲从中来。
早在《诗经》时期,便出现了对死亡的咏叹。《唐风·山有枢》写道: 山有枢,隰有榆。
子有衣裳,弗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子有延内,弗洒弗扫。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一般解此诗为讽刺“性俭啬”。其实,全诗笼罩着一层对死亡无法抗拒的恐惧。
东汉末年一群佚名文人在《古诗十九首》中把这种悲感抒写得淋漓尽致:“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浩浩阴阳移,年命若期霞。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
……对生命的忧患是何等深沉绝望,何等凄怆感人。 对自然生命的眷恋,又常常伴随着对历史的遗憾。
即使是《诗经》时代,先民的忧生之嗟中也蕴含着忧世之作。当儒家的一整套入世理论形成之后,在文人士大夫的笔下,纯粹的“忧生之嗟”便很难出现了,它常和“不遇”的主题融汇在一起,以致“感士不遇”和“忧生之叹”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成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主题,甚至“忧生”必“忧世”了。
屈原在《离骚》中悲怆地呼号:“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见草木在萧瑟秋风中摇落而变衰,感叹人生短暂,盛颜难驻。“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时之俇攘。”
(《九辩》)屈宋抒情传统一脉相承,不难看出,他们的忧患情调是交织着深沉的忧世之情和忧生之嗟的。“美人迟暮”可以认为代表着中国士大夫“忧生之嗟”的悲剧实质。
屈原诗作中有着强烈的生命悲感。这种悲感源自他对国家命运、人民苦难的忧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本来,他也曾任左徙,深得怀王常识,“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
但后来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贾列传》),坎坷连连,一次被迫出走,两次被楚王放逐,理想失落,前途远无望,悲士不遇和忧生之嗟同时涌上笔端。“恐美人之迟”就是这种失意惶惑的典型心理的概括。
杜甫的忧生始于人生困顿的长安期间,并随其漂泊的一生不曾衰减。杜甫的忧生,与那些纯哲理式的,属于生命觉醒的忧患不太一样,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是因为天人相感而发,由自然界草木之盛衰、日月之运行,联想到人生的华年易逝,老境将至、阮籍的“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是因为政治黑暗、精神苦闷,人的自由和尊严与封建礼教产生尖锐的冲突,从而产生无法把握主体命运的悲剧尽理。
而杜甫的忧生则更像屈原贾谊式的怀才不遇的年境与曹操式的志在千里的壮心所激荡 情感波澜。杜甫早年的豪放在唐代诗人中却不少见,而他中晚年心灵之敏感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却不多见。
他见花开而溅泪,闻鸟啼而惊心。在大量的“恐美人之迟暮”的悲叹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颗不甘寂寞的壮心的律动,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先忧后乐”的情怀。
杜甫的忧生,首先表现为生不逢时的忧患。杜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这个时代未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环境和机会。
他的诗人的认真的个性也使他难于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这就使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悲哀来。
杜甫流寓秦州途中,写有《铁堂峡》,诗云:“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
最能说明此种忧患心态。 生不逢时直接导致了诗人的白首无成。
原因是多方面的。乱世是一,不公正或许更为重要。
乱世并非不能建立业,当时的风尚是重武轻文。“闾阎听小子,谈笑觅封侯”(《复愁十二首》),里巷小青年成天议论的,都是到边庭去一刀一枪,搏他个填充妻荫子。
以致诗人也时时念叨着“壮士耻为儒”。但要“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杜甫,上战场一刀一枪地干起,却是决无可能的。
他所希望的是继承祖业,得一官半职,再图治国平天下。但长安奔真走十年,徒劳无获,在强颜欢笑中,“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5) 十年间,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看到社会不公,贫富悬殊;看清了仕途途险恶,现想成空。
同时,他的青春也一去不复返。孔子说过“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
杜甫想到这话,该是何等辛酸!当他最初看见自己的白发,心底涌起的悲伤显然会使他顿时衰老起来。 杜甫最早写自己的白发,是在长安期间,此时他不过是四十左右的壮年人,就在他步入“不惑”之时写下的(《乐游园歌》6)。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