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地球小知识ppt
1.收集适合幼儿学前儿童学习的自然科学知识ppt
安全小知识 用火安全小知识一、是液化石油气灶具不能放在卧室、办公室、阳台或仓库、礼堂等公共场所内,以防漏气失火。
二、是正确掌握开关的使用方法,要火等气,不要气等火,用毕切记关阀门、开关,阀门坏了要及时更换。不要让儿童使用灶具或随意玩弄开关。
三、是使用液化气时,要有人看管,不可远离,随时注意调节火头的大小,防止汤水外溢浇灭焰或被风吹灭火焰,引起跑气。 四、是液化气罐应直立,不能倒放,更不能用开水泡或火烤。
五.是如发现有气漏出,应立即采取措施:打开门窗,用扇子煽,以便通风换气(但不能用电扇吹),然后查找漏气部位。 灭火基本知识 (1)隔离法:这是一种消除可燃物的方法。
(2)窒息法: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减少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使火源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3)冷却法:用水或其他灭火剂喷射到燃烧物上,将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迫使物质燃烧停止;或将水和灭火剂喷洒到火源附近的可燃物上,降低可燃物温度,避免火情扩大。
(4)抑制法。希望能帮到你。
2.收集适合幼儿学前儿童学习的自然科学知识ppt
安全小知识 用火安全小知识一、是液化石油气灶具不能放在卧室、办公室、阳台或仓库、礼堂等公共场所内,以防漏气失火。
二、是正确掌握开关的使用方法,要火等气,不要气等火,用毕切记关阀门、开关,阀门坏了要及时更换。不要让儿童使用灶具或随意玩弄开关。
三、是使用液化气时,要有人看管,不可远离,随时注意调节火头的大小,防止汤水外溢浇灭焰或被风吹灭火焰,引起跑气。 四、是液化气罐应直立,不能倒放,更不能用开水泡或火烤。
五.是如发现有气漏出,应立即采取措施:打开门窗,用扇子煽,以便通风换气(但不能用电扇吹),然后查找漏气部位。 灭火基本知识 (1)隔离法:这是一种消除可燃物的方法。
(2)窒息法: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减少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使火源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3)冷却法:用水或其他灭火剂喷射到燃烧物上,将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迫使物质燃烧停止;或将水和灭火剂喷洒到火源附近的可燃物上,降低可燃物温度,避免火情扩大。
(4)抑制法。希望能帮到你。
3.关于地球的小知识
地球是距太阳的第三颗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大约是150000000公里.地球用365.256天绕行太阳一周,并用23.9345小时自转一圈.它的直径是12756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我们地球的大气里78%是氮气,21%是氧气,余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5摄氏度,平均气压1.013帕.
地球形成自46亿年前,大约在16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快的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前,每昼夜延长到了20个小时,年缩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渐放慢自转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认为,地球的形成起源于太阳星云分化物.46亿年来,地球从一个均质的球体演变成现在的"圈层"结构.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83.4%,地幔温度为1000~3000摄氏度,地核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16.3%,物质处于液体状态,内核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以上,与太阳表面温度差不多.
4.有关地球的小知识 不用太多
地球的大小的数据
根据人造地球卫星观测结果,1980年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理物理学联合会公布了地球部分参数。
赤道半径:6 378 137米
极半径:6 356 752米
扁率:1∶298.257 222 010 1
总面积:51 000万平方千米
总体积:10 830亿立方千米
总质量:5.976*1027克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在自然地理上是很有意义的。
地球是个圆球体,太阳距离地球较远,它以平行的光线射达地球表面(曲面),因而与地表构成不等的入射角。在地球上,任一时刻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只有一点,其他部分为斜射,所以,圆球体表面获得的太阳热能不均,这是导致地球上各地气候有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球有巨大的质量,它以强大的引力将大气层、水体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加上太阳光热能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了复杂的自然面貌。
地球表面积巨大,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地球仪上的经纬线
(1)纬线与纬度人们把地轴的中心叫地心。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叫赤道面。赤道面与地球表面相交的大圆圈叫赤道。在地球表面上,凡与赤道相平行的圆圈,就称为纬线圈或纬线由于赤道面垂直于地轴,而所有纬线都与赤道相平行,所以任何一条纬线都代表地球上的东西方向。地球上某一点的纬度,就是该点代表重力方向的铅垂线与赤道面的夹角。这个夹角,在赤道为0°,在北京约为40°,在南北两极为90°。自赤道到南北两极的纬度分别有0°至90°。由于赤道面把地球等分为两部分,赤道以南称为南半球;赤道以北称为北半球,所以,纬度也有南北之分,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为了研究某些问题方便起见,我们称0°~30°之间的纬度地带,为低纬度;30°~60°之间的纬度地带,为中纬度;60°~90°之间的纬度地带,为高纬度。
(2)经线与经度通过两极并和赤道相垂直的大圆圈,称为经线圈或经线,也称子午线。由于所有经线都交于南北两极,又与纬线相垂直,所以任何一条经线都代表地球上的南北方向。地球是圆球,经线又有无数条,所以,为了便于计算,经国际社会之间的协商,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东郊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为零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地球上某一点的经度,就是该点所在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这一夹角相当于这两个平面所夹的赤道弧在地心所张的角度。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地球圆周为360°,所以东西经各分180°。
(3)经纬网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共同组成了经纬网。有了经纬网及其经纬度,地球上各个点的位置就容易确定了。地球上两个不同的地点,可以有相同的纬度或经度,但不可能既有相同的纬度又有相同的经度。因此,地球上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位置,就可以用相应的经纬度来表示。例如,北京位于赤道以北40°,本初子午线以东116°,北京的地理坐标就是40°N,116°E;利马(南美洲秘鲁的首都)位于赤道以南12°,本初子午线以西77°,利马的地理坐标是12°S,77°W。
5.小学六年级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ppt
/watch?v=LADUXU8LEN0 科普知识 YOUTUBE 你好: 大约在50亿年前,银河系里弥漫着大量的星云物质。
它们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缩,在收缩过程中产生的旋涡使星云破裂成许多“碎片”。其中,形成太阳系的那些碎片,就称为太阳星云。
太阳星云中含有不易挥发的固体尘粒。这些尘粒相互结合,形成越来越大的颗粒环状物,并开始吸附周围一些较小的尘粒,从而使体积日益增大,逐渐形成了地球星胚。
地球星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动着,并且不断地壮大自己。于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
原始地球经过不断的运动与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模样。原始地球形成之后,地表温度慢慢升高。
因此,地球从表面开始变暖。这个时期的地球,越靠外侧温度越高。
随着温度继续上升,表面物质开始熔化。这些熔融物质类似火山岩浆,覆盖在地球表面。
随着岩浆覆盖面积增大,其中的挥发性物质逸出,形成原始大气。这种大气以水和碳酸气为主要成分,气压是现在的100 多倍。
后来,大气温度下降,大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水,降到地面形成了原始海洋。 地球的地核是铁集聚于地心形成的。
刚刚诞生的地球与多个小行星互相碰撞,释放的能量使地球变暖。温度升高后,岩石变软,铁马上沉积到地心。
铁释放出来的重力能又进一步使地球变暖。据推测,这个原始地核全部是熔化了的铁形成的液体。
在地核里,铁的熔点越往中心去越高。随着对流运动的冷却,地核中心部位的温度将降到比铁的熔点还低,最后在中心部位析出固态铁,形成内核。
地球的年龄被认为是46 亿年左右。太阳系行星也都是这个年龄。
另外,在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是38亿年前的,这些测定有赖于岩石中微量铀、铷、钾等元素的放射性。铀、铷、钾等放射元素具有10 亿年以上的半衰期,为测定地球的年龄提供了线索。
存在于太阳系的元素同位素中绝大部分是稳定的元素,在整个太阳系的历史里,其存在量不变。但是,一部分叫作放射性元素的元素不稳定,它们以一定速度裂变成别的元素。
因为这种放射性裂变是热反应,所以成为包括地球的各种行星内部的热源。另外,由于元素的裂变速度不受周围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是一定的,所以可以较为准确地测定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岩石的年代。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认识领域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起来,一些地图也开始被测绘出来。1912 年,德国气象学家、地质学家魏格纳系统地发表了关于大陆漂移的理论,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的证据主要有:1、大陆海岸线的相似性。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与南美的海岸线轮廓相互匹配,可以拼接成一个整体,说明这两个大陆曾经相连接。
2、褶皱系的延续性。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南端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南的二叠纪褶皱山系同是东西走向的,而且地质情况相当,可以连接;欧洲挪威、苏格兰、爱尔兰与北美纽芬兰的加里东褶皱带也是可以连接的。
3、古冰川的分布。南方诸大陆(南美、南非和南澳大利亚)和印度南部广泛分布着晚古生代的冰川痕迹,若将分布地拼在一起,能较好的解释冰川分布的规律。
4、化石。在南方诸大陆和印度南部的晚古生代冰碛层上普遍覆盖有具舌兰齿植物群化石的含煤地层,证明南方诸大陆与印度过去是一个整体。
1967~1968年,法国的勒皮雄、美国的麦肯齐确立了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原理。他们认为,全球的广大板块可能在它们还作为一个整体时就已经形成。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曾经是一个整体,后来发生分裂漂移。板块构造说以整体的研究观点开拓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并且找到海底扩张的证据。现在,人们知道位于地壳之下的地幔物质是沿着大洋中脊、中轴部位的洋壳岩石圈的裂缝处喷涌而出的,由此引发的火山喷发和地震,把原有的洋壳向裂缝两侧推移扩张,新的洋壳就在这里生成了。
地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但是它的大小和形状却在不断地变化着。它究竟是在变大还是在变小,科学家们说法还不一致。
6.地球小常识
最近听说北京有超市准备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了,消费者如果需要就得自己掏钱另行购买。而且超市还煞有介事地称此举是为了环保,减少白色污染。市民中也不乏有人对此大加称赞,说为了环保愿意出这笔“小钱”。沾了环保好像这一切都变得合理了。可此举真能奏效吗?
以前没有塑料袋的时候,人们买东西都是自己带菜篮子;后来出现了方便塑料袋,但是,是专门有人卖的,需要就得买;再后来,塑料袋生产成本下降了,卖东西的就开始免费提供了。可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商家可以把塑料袋的开支均摊到所销售的商品的价格里,最终还是消费者自己掏腰包。
但这样的隐形的收费办法,致使消费者误以为塑料袋是免费的,或者认为反正是算到买的东西里面了,大家均摊,不要白不要,要的越多越划算。如此一来,塑料袋的用量就很惊人了。据报道,上海联华超市、华联超市所有门市每天的塑料袋用量就分别达到72万个和30万个;成都全市每年消耗的塑料袋超过10亿个。而消费者把这些塑料袋带回家一般就随手扔掉了,或者是当成垃圾袋,结果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现在塑料袋要收费了,不管你情愿不情愿,要用就得掏钱。可是商家的商品价格却没有因为不再附加塑料袋的价格而有所下降。如此算来,难怪商家高兴了,这回不又多了一笔额外的收入吗?再看消费者,拿着自己花钱买的塑料袋,用着是坦然了,当然扔起来也更仗义了,污染就污染呗,反正我为此付费了!况且,能经常上超市买东西的人通常也不在乎这点小钱,该用还是用,总不能让穿着光鲜的白领丽人重提菜篮子吧?最终我们明白,商家无非是打着环保的幌子又在想挣钱的招数,对环保来讲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意义。
有人说:“塑料袋是现代社会最糟糕的发明”。我不这样认为,任何发明都是双刃剑,是无所谓好坏的,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塑料袋也是一样,不管是收费还是所谓“免费”,它真的是给我们提供了不小的方便,然而我们至今也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回收体系。消费者把塑料袋带回家,不扔掉又能怎么办?总不能在家里攒着吧?把它们当垃圾袋使的人其实还是该表扬的,他们至少使塑料袋再次发挥了作用。
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垃圾分类处理回收的机制已经相当完善了。而且在看似无用的垃圾之中还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成为环保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垃圾处理就太薄弱了,所谓回收也只是拾荒者在做,根本称不上规模,更不用说环保产业了。因此,需要政府建立起有关回收的强制性法规,更需要有见识的企业家来切实地把中国的环保产业做起来,发掘蕴藏其中的巨大商机和财富。这才是我们该做的。
7.小学科学地球的故事的课件
苏教版《科学》《认识常见岩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体系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与《岩石和矿物》、《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二)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通过图片导入,提出问题“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多角度了解岩石的特征,并对岩石进行分类;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对于岩石的特性,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各种岩石
教师准备:
1、分组观察用岩石村本
2、工具:放大镜、小刀、锤子、滴管、稀盐酸
3、课件
说教法、学法:
njy1978,希望对你有用
8.地球内部有什么》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球的内部从来没有人进去看过,科学家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的呢?此部分从探索三个黑盒子开始,了解科学家是怎样通过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引发对地球内部的思考,最后通过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来构建对地球内部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
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2.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
3.科学态度: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准备各色橡皮泥,小老师报名收集资料分享成果教师准备:煮熟的鸡蛋、三个黑盒子、水、沙子、小石子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桌上放了3个盒子,里面装着不同的物品(水、细沙和小石头)。
2.谈话:你们不打开盒子,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有什么?
学生交流。
3.话: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刚才猜物体的方法对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
4.同学们,你知道吗?我们的地球家园上共有224个国家,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虽然每天生活在地球,但大家不一定真正了解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球家园的内部,了解其中的奥秘吧!
(板书:《地球的内部》)
(二)目标摆出,学生尝试
(1)带着这三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欢迎某某同学先给同学们讲解,讲解不到位的地方,老师来做以补充。台下的同学注意听台上小老师讲解过程中优点和缺点都有哪些?台下学生可以对小老师进行点评,之后老师会出测试题来考一考大家。
(2)学生尝试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地球的内部》资料,讲解知识。(辅助工具:学生制作的课件)
注意:学生知识点讲解有无错误,课件是否准备充分,有无和同学互动,语言是否流利,知识点是否理解等等。
(3)师生共评
1.教师根据小老师和学生的表现,先请小老师谈感受。
2.请台下学生对小老师进行点评。
3.教师汇总评价。
4.根据学生点评,没有讲清部分,教师补充。(根据课堂小老师讲解,灵活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三)、指导学生讨论并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1.谈话: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科学家对地球的了解,我们可以用橡皮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制作?
2.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区分地球内部各层次及怎样确定各层厚度等问题展开讨论。
如:(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3)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3.交流汇报,确定方案。
4.分组制作。
5.各组展示后切开相互评价。
内容: 地球构造模型 月 日 今天我得了 颗☆
评价项目 ☆☆☆ ☆☆ ☆ 下次努力
1、外形美观
2、内部比例与色彩
3、组员的合作情况
四、知识检测
1.地球内部构造按照不同的圈层可分为几层?
2.举例说明地壳占地球体积的多少?
3.地幔又可分为几层?
4.地核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地球的内部
地壳
地幔
地核
9.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看看地球是什么样
他山之玉,你可以借鉴下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地球的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地球的大致概况,知道地球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认识七大洲。
2、知道国旗代表一个国家,知道七大洲各代表国家。
3、培养幼儿探索问题、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设计思路:
开学的第一节科学活动是认识中国国旗,由于假期里,孩子们在家观看了雅典奥运会,看到了许多升中国国旗和外国国旗的场面,很显然仅仅了解中国的国旗是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和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开始收集各国国旗的图案,有的小朋友家里买了世界地图,有的买了插国旗的玩具,有的在书店找到了《世界国旗地图册》,还有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下载了许多彩色的国旗,通过收集国旗,孩子渐渐对国家、对七大洲、对地球的概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这样一节关于地球的活动产生了,通过这个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国旗→国家→七大洲→陆地(海洋)→地球这样一种从属关系。
教学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世界上一些常见的国旗、国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如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
(二)物质材料准备:
1、环境准备:主题墙面:《世界各国国旗》;幼儿绘画涂色作品《各国国旗》;教室里悬挂各国国旗卡片。
2、材料准备:立体世界地图; T课件《地球板块变化图》;自制橡皮泥(面粉、油、水)若干;盘子;水;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小国旗插件。
教学过程:
(一)、运用中国国旗引出话题:
1、这是什么?你们还见过哪些国旗?在哪里见到的?
2、为什么这些地方要挂国旗?是什么意思?(国旗代表国家)
3、你们还知道哪些国家?
4、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什么地方呢?
(二)、了解地球的概况。
1、出示立体世界地图,幼儿观察并说出,地球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2、尝试说出这些陆地的名称。(七大洲)
(三)、认识七大洲,知道七大洲与代表国家的关系(从属关系)。
1、演示 T课件《地球板块变化图》,用讲故事的形式帮幼儿理解七大洲与地球的关系。(七大洲从属于陆地,陆地从属于地球)。
故事梗概:地球有七个孩子,其中欧洲和亚洲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家亲密地住在一起,有一天,七个孩子决定分家,欧洲和亚洲首先分开,然后是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和南极洲。然后这些洲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国家,但是因为南极洲太冷,所以没有国家。
2、看后提问:地球有几个孩子?他们的名字各是什么?这些洲有没有自己的孩子?尝试说说这些洲有那些孩子?
(四)、启发幼儿运用自制橡皮泥和水制作地球的七个孩子和海洋,并将小国旗插件放入正确的洲
延伸活动:了解陆地的概况(高山、湖泊等)和海洋的概况(海岛、火山等),尝试用橡皮泥表示。
课后反思:
此次活动教师敢于尝试和创新,活动设计层次强、内容新。但由于时间仓促、幼儿年龄特点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如下缺陷:
一:关于国家和七大洲的关系太难,幼儿无法理解和掌握,以至于将这两个概念混淆。
二:用水、油、盐和面粉制作的橡皮泥太湿、粘手不易操作。
三: T制作的太死板,不够生动,应进行修改,加上声音效果。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