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将军列传中的文化常识
1.读《李将军列传》分析《史记》的艺术特色,要详细点的
《李将军列传》着手着重分析《史记》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特点。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古代英雄的高大形象,卓立千古,彪炳万世。《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本篇列传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三个特点,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以及他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同时,作者在李广坎坷悲惨的一生际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
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首先是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人物的个性特征非常突出。“善骑射”是李广的基本的个性特征,能观整篇作品,系以李广善骑射为情节发展主线。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中说:“(司马迁)叙其射法,曰‘广家世世受射’,曰‘射匈奴’,曰‘射雕’,曰‘射白马将’,曰‘射追骑’,曰‘射石’,曰‘射虎’,曰‘射裨将’,曰‘射性亦天性也’,曰‘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内,度不中不发’,末又附叙李陵之善射、教射,与篇首‘世世受射’句相应,或正或则,或虚或实,直无一笔犯复。盖太公负一世奇气,郁一腔奇冤,是以借此奇事而发为奇文。”司马迁的这样表现手法,使读者对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有了一个鲜明的第一印象。提到李将军,人们首先就会对他百发百中的箭术竖起大姆指。
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对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堑。李广是秦时名将李信之后,出身骑射世家,早年以“良家子从军击胡,杀首虏多”;跟随文帝出行,又以“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得到文帝的赞赏;还曾“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这些关于家世和早年经历的描写,显示出李广的骑射高超和勇猛善战的特点,所以他在以后的与匈奴大大小小七余战之中,才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勇猛杀敌,立下无数的汉马功劳,连匈奴人听到他,也称之为“汉之飞将军”。
2.李将军列传的写作风格以及艺术特色
一 、文直事核,寓形象于叙事 作为一篇实录文字,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一秉其“文直事核”的传统手法,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李将军一生的经历。
作者精选典型事例,浓墨重彩地展示了李将军善射、善战、善治军的典型特征。 李将军的善射,是通过这样几组镜头予以具体展示的,一是首先介绍李广系名将之后,自小训练有素,少年参战,便因善骑射而旗开得胜,拜将授官。
二是细致描述李广射杀匈奴射雕人的情形,文中先写三个匈奴射雕人武艺高强,射技不凡,后写与李广相遇后却不堪一击,从而反衬出李广射技的超群。三是写他以射技脱逃敌手,李广曾因寡不敌众,伤病缠身而被匈奴骑兵俘获,他乃智夺胡马和胡弓射杀追骑,从容逃脱囹圄而回返汉廷。
四是写他出外狩猎时,误以石为虎而射之,从而创造了“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论《塞下曲》)那富有传奇色彩的千古佳话。这样几组细节描写读过之后,一位威武的神射将军的形象便赫然如在目前了。
为了充分展示李将军善战的个性特征,作者曾细心地进行这样一番铺垫:从戎以来即表现出无比的勇猛,镇守各地取得不小战功。又借汉文帝的惋惜:“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和典属国公孙昆邪“李广才气,天下无双”的赞叹,造成先声夺人之势,然后以两段惊心动魄的小故事来刻画李广的勇敢机智。
某次李广率百名汉骑与数千匈奴大军相遇,在此敌众我寡,情势异常的紧急之时,他下令命士卒向前进军,并下马解鞍。匈奴大感疑惑而未敢贸然袭击,夜半时更恐汉军有诈而自行退逃。
胡兵自以为未入汉军引诱之钩,殊不知却上了李广巧设的“空城计”的大当。若非李广以智勇慑敌,百骑无援必将尽殁,这就为下文“匈奴畏李广之略”提供了事实根据。
又一次李广与十倍于己的敌人鏖战,汉兵死伤过半,弓箭亦将用尽,面对军士们的恐惧,李广神情气概一如平昔,并从容整饬军纪,巡视军阵,以超人之勇气和胆识稳定军心,赢得了时间,等待到大军的救援。司马迁正是用这些危急时刻的典型战例,来突显李广善战的不凡品格。
李将军善治军的个性特征,也是通过这样一些具体事例予以展现的。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粮水乏绝之时,“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得赏赐便与士卒同享,因而赢得了士卒们由衷爱戴。
战斗中他冲锋陷阵,冲杀在前。或亲杀敌白马将,以削敌锐气;或亲射敌副将,以缓解危情。
如此都表现了他身先士卒之风范。在带兵之道上,李广宽缓不苛。
司马迁每每将其与另一将领程不识以严治军相比较,士卒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正因为李广在治军上能爱兵如子,所以才能使将士们“乐为用”并“乐为之死”。
二、不虚美、不隐恶,寓感情于形象 刘熙载在《艺概》中曾有名言:“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
那么《李将军列传》的主脑是什么呢?愚以为可概括为慨叹李将军之“不遇时”。作者运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全面地揭示了李将军的不平遭际和忠君爱国精神,其中饱含了太史公鲜明的爱憎情感。
(一)虚实相衬法的运用 李广一生与匈奴进行过大小七十余战,以其非凡勇略和胆识,令敌闻之丧胆,为保卫边疆安定创下了不朽业绩。但其结局却极其悲惨,不仅终身未获封侯,甚至暮年竟被逼引刀自刭。
太史公在对李广善射、善战、善治军的业绩进行实写之同时,又徐徐展开了对其悲惨的结局之描述。 首先,作者用寥寥数笔简写了李广前半生的不平遭遇:吴楚七国之战,立功显名,因接受了梁王的授爵,被与梁王面和心不和的汉景帝剥夺了赏封的资格;多年驻守边防,“皆以力战为名”,却得不到志在开边的汉武帝的重视;驻守在右北平时,匈奴大畏“汉之飞将军”,数年躲避不敢侵犯,后却因博望侯张骞延误军机,迫使李广与十倍于己的敌兵鏖战,伤亡惨重,将功折罪而无赏。
而后,作者特别选取了决定李广不得不引刀自刭的关键一战加以细致描写,以增强其悲剧的艺术效果。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李广多次表示愿做先锋,与匈奴单于决一死战。
但卫大将军知道单于所居之地,自带精锐部队去追赶单于,却命令先锋李广出兵东道,与右将军合并包抄敌酋。东道迂回绕远,加上失去向导,迷失方向,终于错失战机,无功而返。
表面看来似乎李广的失败全属偶然,实则偶然中寓示着必然。“天子以为老,弗许”,“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这些想当然的禁约,锢锁着李广,于是悲剧便成了他必然的结局。
(二)正反对比法的运用 对比衬托可以使篇中人物善恶自见,这种方法在《李将军列传》中曾多次运用。如将李广与匈奴射雕人的以射衬射,与程不识带兵特点的苦乐对比,都从正面显现了李广的名将风采。
而将李广与李蔡、卫青、霍去病的对比,则使用的是反衬手法。 李广的堂兄弟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无才无德,却青云直上,封侯拜相,官运亨通。
李广一生驰骋疆场,立下无数汗马功劳,却终身抑郁不得志。封建时代不能选贤任能,不能奖惩分明,在这种反衬中便被深刻地揭示了出来。
李广。
3.<李将军列传 >艺术特点分析
夜读《李将军列传》,二千年前的故人故事在灯下犹如活过来一般。读第一遍,便为李将军功勋卓著,却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而扼腕痛惜。读第二遍,又被李将军的美好德行而深深感染。读第三遍,不觉出了一身的冷汗,一代名将李广的高风亮节足以使我辈凡夫俗子永生景仰。
李广作为将军,一生征战沙场,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他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带兵有道,常常为兵士做出表率。当李广带着百来骑兵追击射雕者的时候,凭着自己高超的射术,杀死两个,活捉一个。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这样的紧急关头,李广的百名骑兵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可李广却镇定自若,出奇谋退了敌兵,保全了部队。真可谓有勇有谋,紧急关头现大智,在士兵前做出了表率。
李将军又是一个重情重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将军。李广的俸禄为两千石,四十余年,家里却没有多余的钱财。每受赏赐,他总是和士兵们一起分享。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所以每次战斗,李广的部下总能拧成一股绳,奋不顾身,英勇杀敌。
李将军还是一个敢于负起责任的人。在最后一次和卫青共同对付匈奴的时候,卫青让朋友公孙敖和自己一起攻打单于,而把李广调开,让他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最终迷失道路。卫青派长史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而李广却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去了之后,因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而拔刀自刎了。一代名将,就这样含冤而死。
掩卷沉思,从李广的品性和遭遇延伸开去,我们可以获益良多。一个人一身中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困难和挫折,如何去处理和面对这些事情和问题呢?是冷静的沉着,不以个人得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准绳,还是斤斤计较功名利禄的索取和获得?
当今这个时代,李广这样的品质是十分欠缺的。他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现代人的正好相反;他的重情重义、大智大勇,现代人的薄情寡义、胆小怕事;他的宁可自刎,也不愿受辱,现代人的鲜廉寡耻、虚伪透顶。
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起过他的青年时代。当时我们农场里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大家都一起劳作,甚至一起吃睡,相处十分融洽。但是现在不同了,场里的领导干部一年也难得去几趟下面各个村子里,更别说是一起劳动了。偶尔去一趟,也只是隔着车窗向外望一下,没有深入了解。前后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想,不管什么年代,干群关系、干部作风都应该是关键的问题吧。倘若做干部的能有李将军的表率作用,能有爱民如子的品性,我们亲爱的祖国是不是会前进得更快些?农村经济的状况是不是会大有好转?
现代人很少有少有能负起责任的。一个公司里出了问题,主管就会说,这是张经理的错,是李经理的错。一个小孩偷了别人的东西,被人抓住后,他会说,这是我妈妈的错,她没有给我买最好的。一个学生成绩下滑,她会说,这是我爸爸的错,他没有给我请家教。这就是没有负起责任。
日本有家三菱公司,在上海开了一家分店。进入上海市场之后,市场占有额迅速增加,没过多久,就抢占了大部分的电梯市场。上海原先那家最大的电梯公司寻找原因,一直没有找到。后来才发现是这样的:三菱公司的员工都能负起责任,这已经成为了他们公司的文化。当顾客打电话说电梯出了问题,三菱公司的员工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是我们的错,我马上赶来。便开始找原因,开始维修。结果发现是使用电梯不当造成的。然而我们来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这是我们的错,是我们没有让您很清楚电梯的使用。”结果用户很不好意思。
上海电梯公司不是这样的。当顾客要求维修时,他们首先会反问几次,不是吧?怎么会呢?上次不是好好的吗?然后极不情愿地缓慢过去,检查完之后,他们告诉顾客,这是那些该死的装电梯的错。顾客于是问,你们是干什么的?我们是修电梯的。他们回答。
所以,负起责任,讲究诚信不仅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是一张通行证,在经济领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和谐。
李广的品性值得我们学习,也促使我们反思。
4.苏教版选修李将军列传文言文知识点
《李将军列传》一、一词多义(实词)1.从: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从人田间饮(跟从)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使动,带领) 大军不知广所从,故弗从(接应) 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参加;参与)故弗从/虽令不从(依顺;听信)2.用: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因为) 士以此爱乐为用(使用、调遣)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凭借)3.数:中贵人将骑数十纵(几) 广数字请行(屡次) 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数)4. 当:吏当广所失云多(判罪) 为虏所生得,当斩(应当) 大将军亦欲使傲与俱当单于(抵挡)5. 居:家居数岁(住) 居无何(经过,指时间) 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相处)6. 勒: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李将军列传》(统率)勒兵下令军中 《魏公子列传》(约束,整顿)7. 致: 得李广必生致之 《李将军列传》(使……来,“招致”的引申)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屈原列传》(表达)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魏公子列传》(招致)8. 阴: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 《李将军列传》(暗中)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阴暗)9. 走: 乃自以精兵走之《李将军列传》(追逐)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逃跑)10. 没: 中石没镞( 陷入 ) 是时广军几没(覆灭,消失)11. 辞: 固自辞于大将军( 告辞,告别 ) 口不能道辞( 言辞说话 )12.中: 中石没镞( 射中 ) 军中自是服其勇( 在某范围内 )13.可: 行可数百里( 大约 ) 可伏兵 ( 可以 )14.发: 发即应弦而倒( 发箭)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童年初能胜冠时)15. 解: 胡虏益解(通“懈” ) 匈奴军乃解去( 退去,退兵 )二、一词多义(虚词)且杀其骑且尽(将)虏多且尽(并且)且广年六十余矣(况且)为秦时为将(担任)赎为庶人(成为)为虏所生得(被)如如令子当高帝时(假使)急诣部,如书(按照)因因推堕儿(趁机)因引而入塞(于是)因问广、食其失道状(趁机)之大军不知广所之(去)得李广必生致之 (代词,代李广)其李将军之谓也 (助词,的)胡兵终怪之(代词)非在数十步之内(用于方位名词之前)乃良久,乃许之(才)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却,竟然)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是)而络而盛卧广(表修饰)而又迷失道(表转折,却)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表顺承)三、通假字1、尝从行:“尝”同“常”,经常2、广详死:“详”同“佯”,佯死3、与人居则画地为陈:“陈”通“阵”,阵势、军阵4、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莫”通“幕”5、或失道:“或”通“惑”,迷惑6、南绝幕:“幕”同“漠”,沙漠7、至莫府:“莫”同“幕”8、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悛悛”同“恂恂”,诚恳的样子9、汉军罢:“罢”同“疲”,疲惫10、广家世世受射:“受”通“授”,传授。
11、然虏卒犯之:“卒”通“猝”,突然。12、胡虏益解:“解”同“懈”,松懈13、此言虽小,可以谕大:“谕”同“喻”,比喻四、古今异义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以为前将军古义:省略“之”,把它当做 李将军恂恂如鄙人 古义:乡下人 广暂腾 古义:霎时以为李广老,数奇 古义:命运 不好 长史封书 古义:文书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 古义:确实 信任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古义: 详情、实情 今义: 弯曲后韩将军徙右北平 古义:调任 今义: 迁移复得其余军 古义:他的余下的 今义:其他的虽其子孙他人学者 古义:学习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其善射亦天性也 古义:天赋 今义: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有白马将出护其军 古义:监督 今义:保护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古义:回头 今义:归还知与不知 古义:不认识 今义:不知道五、词类活用1、名作动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布阵)鞭马南驰数十里(用鞭抽打)后大将军(落后)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名作动,向前行进)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名作动,交给)2、名作状络而盛卧广(用网)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在夜里)鞭马南驰数十里(向南)尝夜从一骑出(在晚上)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在田间)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向南)从人田间饮(名作状,在田间)3、形容词作名词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紧急情况)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事情的原委、复杂的情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迂回绕远的路)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大道理)4、意动用法胡兵终怪之(以…为奇怪)5、使动用法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使…跟从)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使…坚定)络而盛卧广(使…卧)尝夜从一骑出(使…跟从)败韩将军(使…败,引申为“打败”)止广宿亭下(使…止,引申为扣留)6、形作动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靠近)六、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2、是必射雕者也二、被动句1、为虏所生得2、士以此爱乐为用3、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三、倒装句1、定语后置句①中贵人将骑数十纵②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2、状语后置句①固自辞于大将军②其合军出东道③而令广并于。
5.求各位大神帮忙整理一下高考文言文容易遇到的文化常识,比如皇帝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
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
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贬: 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
6.史记中的文章的一些重要知识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
大江东去 楚王流芳——《项羽本纪》
礼贤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传》
文武双雄 英风伟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功成不居 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
旷世奇才 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
官场显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
戎马一生 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 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 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史公记史 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7.求 李将军列传 的整理
一、实词:
1广家世世受射 2秩八百石
3及格猛兽 4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5有白马将出护其兵 6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7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8于是至汉,汉下广吏
9吏当广所失亡多 10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11专以射为戏,竟死 12 广数自请行
13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14以为李广老,数奇
15南绝幕 16因问广、食其失道状
二、虚词:
1用善骑射
2即有急,奈何
3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4络而盛卧广
5其李将军之谓也
三、古今异义
1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2专以射为戏,竟死
3乃自以精兵走之
4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5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四、通假字:
1上山陈
2军亡导 ,或失道
3南绝幕
五、词类活用
1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