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是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为探索21世纪中国综合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名字命名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一项本科教育改革计划。
中文名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元培学院
主管部门
北京大学
燕园情
Yuanpei College of Peking University
大学
北京
郝平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基础宽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
211工程、985工程
教育改革试验基地
培育拔尖人才、创世界一流大学
办学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不断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上世纪80年代后期,学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教学改革方针。
在北大跨入第二个百年的历史时刻,国家制订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发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号召。这为北京大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对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1999年,在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正式启动之际,为了更加明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学校成立了本科教育教学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开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尤其是北大长期教育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学校提出了北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和新模式。
一是作为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目标、负有为民族和国家的强盛培养领军人物责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能够在各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的顶尖专业人才。
二是为实现上述目标,确立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有必要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同时进行学习制度的全面改革,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经过两年的讨论和酝酿,上述教育思想逐步确定下来,成为新世纪北大本科教育的基本理念。"元培计划"就是为了实践这一教育理念于2001年秋正式开始实施的。
改革实践
实施元培计划以来,学校按照元培计划的基本理念,通过点面结合、逐步推进的方式推动全校范围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的改革,调整教学计划;推动公共课程自由选课制;着手研究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关系与衔接;研究实行学分制后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和生活管理工作。
(1)从2003年开始,全校大部分院系都实行按院系或者学科大类招生。考生按院系填报志愿,按院系录取。学生被录取后,进入相应院系,先学习通选课及这个学科的共同基础课,经过一年、两年或者三年的基础课学习后,进行分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的专业。
(2)2002-2003年全面修订本科教学计划,将毕业总学分数由150学分压缩到140学分以内,将必修课学分数压缩到总学分的60%以内,取消限制性选修课,增加学生自由选课和选择专业的空间;增加16个通识教育通选课学分的要求,实践通识教育的理念。
(3)建设320门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为低年级普遍实行通识教育准备师资和课程。
(4)全校公共课打破过去按专业班级统一排课的固定模式,在大力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实行新的学习制度:在保证必修课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和课堂;有关院系在教学计划指导下,根据学生选课的情况开课。公共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体育课、文科计算机课、大学英语课先后开始,逐步推行,目前全校公共必修课大部分都实现了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和课堂。
(5)对本科生全面实行导师制。
社会影响
元培计划实验班从2001年开始招生。
实验班一经推出,迅速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学生和家长通过切身感受对元培计划越来越欢迎。
2002年以后元培计划实验班直接从高考学生中招生。几年来,历届学生的平均录取成绩一年比一年高。
2003级140名新生中,有8位文、理科省级高考总分第一名,6位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得主,其中一位获得国际奥赛金牌。
2004年,有10位文、理科省级高考总分第一名考入元培计划实验班,成为北京大学当年录取省级高考总分第一名最多的院系级教学单位;有20名全国学科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其中有3名化学国际竞赛金牌得主选择了元培计划实验班。
2005年实验班招生156人,其中有17位(文科9位、理科8位)省级高考总分第一名。
2006年实验班招生178人,其中有12位省级高考总分第一名。
学生风采
学生作品微电影《下一站》:由元培学院大二学生剧组AGOI创作的校园电影《下一站》于2012年9月21日网络首映,电影一经发布,3天内点击量突破50万,收到近1万条网友评论。
电影讲述了男主人公从高中到大学的情感经历,并在元培结识的朋友支持下走出了过去的阴影,勇敢地前行的故事。
参考资料1.学院简介·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官网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