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普学历文革时期对大学普通班学历的称呼
要说明的是工农兵学员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年轻人中不是佼佼者,是没有资格获这称呼的。他们的主体是老三届、新三届、是工矿、农村、部队中的优秀者。那时进大学靠选拔,而非今天的高考,选拔标准:工作表现好,且有相对高的文化程度,外加地方考试成绩。当然后来也包括个别开后门者。
中文名大普学历
大学普通班
文革期间
工农兵学员
相关著作
王金昌的《大普学历》是写工农兵学员的。工农兵学员,对于今天的80后、90后们来说也许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但其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历史内容。 工农兵学员指的是文革期间执行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下的大学生,因为这种教育制度采取的是推荐制,通过行政部门从工农兵中推荐上大学的学员,所以这些大学生统称为工农兵学员。我们还会想到一些文革特定时代的人物称谓:红卫兵、赤脚医生、知识青年、五七干校下放干部,等等。文革结束了,这些人物称谓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终结了历史使命,只有在历史叙述中才会用上这些人物称谓。王金昌的《大普学历》是以工农兵学员的视角来写工农兵学员在文革前后的经历。在我的印象里,《大普学历》第一次让工农兵学员站到了舞台的中心区。 王金昌是以忠实于历史真相的态度来写这本书的。历史叙述要么是建立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历史伦理观的基础上,要么就反其道而行之,以颠覆的方式重写历史。王金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与这两种状况都没关系,他的历史叙述建立在他的历史记忆的基础之上。因此他不对故事情节做太大的虚构,不为了故事结构的完整性而牺牲历史的真实性。他尽量保持生活原型的原生态,这也就带来一个结构上的特点:多线索的并行独立的发展。[1]
参考资料1.《大普学历》:保留历史真相的珍贵档案·中国作家网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