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举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中文名双关
having a double meaning;bisociation
中国
使用中
shuāng guān
修辞;术语
详细解释
1.指两扇门。
唐 皮日休《初夏即事寄鲁望》诗:“归来闭双关,亦忘枯与荣。”
2.比喻心中疑团。
《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却说十三妹……忽然听得那先生说了这等一番言词,字字打到自己心坎儿里,且是打了一个双关儿透,不觉长叹一声。”
3.两手围拢。《金瓶梅词话》第二一回:“月娘恰烧毕了香……就往屋里走。被西门庆双关抱住。”《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张金凤双关紧抱,把脸儿靠住了那姑娘的腿,赖住不动。”
4.修辞格之一。用词造句时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
宋 范仲淹《<赋林衡鉴>序》:“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 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科场对》:“谢金圃(墉)、吴玉纶、德定圃(保)、沉云椒(初)典试,颇不满於众口,作对云:谢金圃抽身便讨,吴玉纶倒口就吞,德定圃人傍呆立,沉云椒衣里藏刀。双关拆字,巧不可阶。”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双关》:“双关是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
例如鲁迅《哀范君三章》:风雨飘摇日,予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鸡和虫都不值得重视,用来比争权夺利的可鄙人物。当时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排挤范爱农,为范爱农所鄙视,所以说白眼看鸡虫。鸡虫是几仲的谐音,这里是一语双关。巴金《家》二一:“这句话的语意虽是双关,她却是无心说出来的。
5.围棋术语。
唐 王绩 《围棋长篇》:“双关防易断,只眼畏难全。”
常用用法
1、意义双关
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外文解释
1.[having a double meaning]∶汉语修辞格之一。字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含着另一个意思。
双关语
一语双关
2.[bisociation]∶把一个思想或一个对象在心理上同时跟通常不认为有联系的两个领域联系起来。
出处
双关语”就是话中有话,弦外有声,暗藏机锋,隐晦曲折,需要仔细嚼一嚼,其味是在细嚼慢咽之中体会的。[2]
有一出川剧叫《秋江》的,里面的老艄公问前来搭船的女尼贵姓,妙常故意说“姓陈”,艄公忙令住口,因为舟行江中,最怕就是这个字——沉。
《我的前半生》一书中,爱新觉罗·溥仪三岁登基,大哭大喊,其父摄政王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这引得文武百官心中嘀咕,认为乃不祥之兆,怎么能说“快完了”呢?
双关语,古已有之。六朝的乐府民歌有“衔碑(谐悲)不得语”,“夜夜得连(谐怜)子”,“昼夜长悬丝(谐思)”,“藕(谐偶)异心无异”等句。宋朝有民谣曰:“打破筒(谐童贯姓),泼了菜(谐蔡京姓),便是人间好世界。”
《红楼梦》中的“护官符”有“假”与贾谐,“雪”与薛谐,也是妙趣横生。四十年代山西有谚曰“打破盐(谐阎锡山姓)钵子,捣烂酱(谐蒋介石姓)罐子,百姓才有好日子”,这一双关语,暗寓民心所向。
双关语最能发挥国人的幽默和风趣。法国大文豪雨果也说:“双关语是飞舞着的灵魂的产物。”
运用
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叫双关。[1]
石中立是宋朝的一个员外郎,他跟几个朋友到御花园里去看狮子。共中一人慨叹说:“这只狮子,朝廷每天喂它肉吃,我们这些做官的,还不如狮子哩!”石中立说:“当然,我们的官衔是员外郎(谐音“园外狼”),怎么能跟御花园里的狮子比呢?“员外郎”同“园外狼”谐音,既说的是员外郎,又说的是园外狼,与园中狮形成对比,幽默、戏谑、饶有趣味。这种利用词语的谐音关系(音同或者近)构成的双关叫谐音双关。
猴子死后去见阎王,请求来世做人。阎王说:“你要做人,必须把身上的毛都拨掉。”就叫小鬼过来,给他拔毛。才拨一根,猴子就痛得大叫大嚷起来。阎王说:“看你,一毛不拔,怎能做人呢?”这则笑话假托一个寓言故事,讽刺极端吝啬自私的人,他们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结尾发出了“怎能做人呢”的犀利质问。
“一毛不拔”字面意义是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引申义是形容极其吝啬自私。这则笑话兼有两种意义:表面上假托阎王责骂猴子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实际上是用来讽刺极其吝啬自私的人。这种借助词语的多义关系构成的双关叫语义双关。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耍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了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可巧黛玉的丫环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儿。黛玉因含笑问她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遣:“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比奚落,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一阵罢了。(《红楼梦》第八回)
黛玉对雪雁说的一段话,“你”表面上指雪雁,实际指宝玉;“他”表面上指紫鹃,实际上指宝钗,是一语双关。但和前文说的谐音双关、语义双关不同,而是利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人物之间各自不同的关系,指着秃子骂瞎子。这种指桑骂槐式的双关,可以叫影射双关。
据说,清代文人金圣叹临刑前赠给儿子一副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从字面上看,“莲子”“梨儿”指结的两种果实,而金圣叹的两个儿子的乳名就叫法“莲子”“梨儿”。“莲子”与“怜子”同音,“梨儿”与“离儿”同音,临刑之际写这副对联,寄托了爱怜子女的凄苦悲痛的心情。这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双关”。
双关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方式。恰当地使用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箭双雕之妙。有时幽默诙谐,饶有风趣;有时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例句
①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谐音;]。
②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红楼梦》)
[“雪”与“薛”谐音,指薛宝钗,“林”指林黛玉]
③再如有一个人专心致意为社会服务,政治上懂得少一些,但是两年把导弹搞出来了,对国家很有贡献;另外一个人,天天谈政治,搞了五年也没有把导弹搞出来。你投票赞成哪一个人?我投票赞成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教员,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捣蛋”同“导弹”谐音;]
④要强借房租一年,所以百姓们都把“崇祯”读做“重征”。(姚雪垠《李自成》)
[“重征”同“崇祯”谐音]
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⑥丞相做事业,专靠黄菜叶。一朝秋风起,干鳖!
[表面上指黄菜叶,实指丞相所信用的三个坏人:黄敬夫、蔡彦文、叶得新]
语意双关。就是利用词的多义现象,构成表里两层意思。如:
①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毛泽东《七律?送瘟神》)
②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③我得去!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干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的听妈妈的话啊!”(王愿坚《党费》)
④可是匪徒们走上这十几里的大山背,他没想到包马蹄的破麻袋片全被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⑤她们的死,不过像无边的人海里添几粒盐,虽然使扯谈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是不久还是淡、淡、淡。
⑥周繁漪: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
例①“瘟君”既指血吸虫,又指社会上的害人虫;例②“夜”实指黑暗统治,“路”实指革命征途;例③“听妈妈的话”实指听党的话;例④“露出了他们的马脚”实指露出了匪徒们的破绽;例⑤“淡”实指平淡;例⑥周繁漪指的是“风暴”的比喻义,即激发的矛盾,生死的搏斗。
参考资料1.双关的优美句子·一句话语录
2.双关手法的文言文·历史新知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