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对联的文学常识

日期:2022-10-11 11:01:15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关于有关对联的文学常识

1.有关对联的文学常识

对联规则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2.对联的常识 与对联有关的文学常识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copy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2113,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5261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4102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1653

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

一是形式对称,

二是内容相关,

三是文字精练,

四是节奏鲜明。

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3.与对联有关的文学常识

对联规则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

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4.对联中的文学常识问题

1.唐代论诗人,李杜已远,唯有几篇新乐符,苏州怀刺史,湖山之边,尚有三座祠堂.对联所赞人是(白居易):白居易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李杜白),并有《新乐府》诗传世,此承上联;白居易做苏州刺史写有名篇《忆江南》,此承下联。

2.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人物(杜甫)草堂(成都南郊杜甫草堂)。

3.青家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婚 对联所赞人是(王昭君):应有别字,“青冢”而非“青家”。青冢据说在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左右,是王昭君的坟墓,杜甫在《咏怀古迹》中说昭君“独留青冢向黄昏。

4.一家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是(苏洵 苏轼 苏辙):人称“三苏”。

5.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人物(范仲淹),出自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之风对联所赞人是(李清照):李清照撰有《漱玉集》,并为丈夫的《金石录》作了后序。

5.对联中的文学常识

(1)唐代论诗人,李杜已远,惟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边,尚有三座旧祠堂.对联所赞人物是白居易. (2)青家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对联所赞人物是王昭君. (3)出试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对联所赞人物是诸葛亮. (4)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对联所赞人物是李白. (5)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人物:杜甫 草堂是指浣花草堂. (6)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词客"是指苏询、苏轼、苏辙. (7)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人物:范中淹;出自他作品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对联所赞人物是文天祥. (9)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对联所赞人物是鲁迅;联中提到了他的作品是<<呐喊>>、<<彷徨>>。

6.文学常识对联类练习

【对联颂名家】你猜得出有关的文学人物吗?1.闺中苏辛,别是一家,史家称道传孤本;词里三瘦,堪叹婕妤,金石录中寄深情。

(李清照)2.哀怨托离骚,生面别开诗赋祖;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原)3.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孔子)4.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5.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仙才媲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李白)6.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屈原)7.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文天祥)8.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喻,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 (白居易)9.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

(苏洵、苏轼、苏辙)10.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7.文学知识——对联

因为你没有说清楚题目我就答了些关于对联的知识。

.. 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千年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

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汉语、书写汉字的文人对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有独钟。

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对偶严格精密,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独立性在渐渐加强。 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

根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进入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覆。

5. 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分类 按用途分 * 春联: 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 贺联: 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寿联) * 挽联: 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 赠联: 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自勉联: 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 行业联: 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

(旅店) * 言志联: 道出志向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按位置分 * 楹联: 挂于楹柱之上,住宅、机关、庙宇、古迹等处所用。 * 门联: 贴于大门之上 * 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按艺术特点分 * 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 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 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 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 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 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 * 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

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 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 最长的对联:作者是清末江津的秀才钟云舫,于清光绪三十年(西元1904年)在成都狱中为抒发愤懑而写 来源:亿享博道。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